【芙蓉国里尽朝晖】株洲:逐梦而行 御风而飞
砥砺奋进的五年
——芙蓉国里尽朝晖·株洲篇
株洲,长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曾创造新中国工业史上200多个“第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株洲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书写崭新的历史篇章。尤其是近5年来,株洲在推进科技创新、振兴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追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绩显著,影响日隆。
株洲:逐梦而行 御风而飞
2014年1月13日,株洲产“阿若拉”两人座轻型运动飞机。
通讯员 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2013年7月7日,株洲方特欢乐世界。 通讯员 摄
位于醴陵市的陶瓷艺术城美轮美奂。 通讯员 摄
炎帝陵。 通讯员 摄
2014年3月31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生产的新式电动·新能源汽车。 通讯员 摄
本版制图/张杨
湖南日报记者 周怀立
在湖南经济版图上,长株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作为长株潭重要一极,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株洲市举足轻重。
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对株洲寄予厚望:株洲要在推进创新发展上发挥带头作用,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上发挥主动作用,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发挥领军作用,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
肩负发挥“四个作用”的重托,株洲制定了自己的总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明确了自己的总任务: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加快建成“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加快建成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幸福区。
致力发挥“四个作用”,加快建设“一谷三区”,株洲奏响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进程的最强音。
带头——创新路上,信心满满走“排头”
2015年12月26日,一则消息传遍全国:国内第一条商业化中低速磁浮列车在长沙投入试运行。这列磁浮列车的制造者,就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记者有幸打开中车株机近5年的生产日志,发现“第一”“首列”“率先”这类词出现频率很高。从201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车株机首台出口非洲电力机车下线,到今年新华社报道中国将为马来西亚提供全自动无人驾驶轻轨车辆,近几年,几乎每月都有类似消息从央媒发出,中车株机成了“媒体宠儿”。
作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中与中车株机并列为“双子星座”的中车株洲所,创新能力同样不遑多让。2014年,其研制的国内首片8英寸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下线,成为世界上第三家掌握IGBT全套技术的企业。IGBT被誉为真正的“中国芯”。
近些年来,株洲市全力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大力实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通过建立全国唯一的中国IGBT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实施“双创”专项行动、百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推动创新成为燎原之势。
数据显示,去年,株洲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7595件、3726件,是2012年的2.1倍、1.4倍。5年来,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株洲高新区全国排名由2014年第40位跃升至今年第23位。
创新路上,“排头”而行。创新,成为株洲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标签。去年,株洲市获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连续第9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今年8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并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主动——融城之间,“一体化”中显身手
去年12月26日,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至此,株洲与长沙、湘潭的连接道路已达7条之多。同时,株洲积极推动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至湘潭南线、株洲至长沙东线以及株洲至醴陵磁悬浮项目建设。交通改善,使株洲更深地融入长株潭“一体化”。
几年来,株洲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建设为抓手,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功能规划体系,在“一体化”中找到新坐标、吸取新动能。
产业上错位发展,呈现出制造业差异化、农产品优质化、服务业个性化的有利态势。株洲具有自身优势的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硬质合金、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聚合发展,正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集群效应;株洲黄桃、白鹅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成为长株潭知名品牌;株洲职教城、华强方特、芦淞服饰市场、炎帝陵旅游、醴陵陶瓷文化等,自身特色鲜明。
环境上共同治理。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为纽带,株洲市主动作为,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先后建成7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工业废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启动建宁港、枫溪港等5个黑臭水体治理;继建成河西湘江风光带后,今年又将基本建成河东湘江风光带。几年来,株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公共服务上加快融合。2012年3月,株洲首次开通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随后,推出公交、健康和社保一卡通,交通一体化、户籍一体化、信息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通过实施“智慧株洲”建设,正与长沙、湘潭走向信息共享。
在“一体化”背景下,株洲正书写着融城发展新篇章。
领军——振兴途中,实体经济健步行
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一部株洲发展史,就是一部株洲工业发展史,一部株洲实体经济发展史。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作为老工业基地,株洲开始“老”态毕现——惯性太强,转身困难,包袱沉重,难以轻装。
株洲实体经济必须振兴,必须找到新的着力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一个新概念在株洲横空出世——“株洲·中国动力谷”。
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目标颇具雄心: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面向全国,更走向世界。具体构建“3+3+1”产业体系,即依托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并培育与之相关联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重点,发展由动力产业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从而加快建设制造强市,领跑动力装备制造。
3年多过去,“株洲·中国动力谷”声名鹊起。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首个过千亿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同时,通用航空和汽车产业产值也分别超过100亿元和200亿元。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株洲考察时勉励中车株机:“中国装备走出去,你们的机车车辆是代表作,我每次出访都要推销你们的产品。”
一子落下,全盘皆活。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契机,株洲坚定而灵动的手指开始拨动“加减乘除”金算盘。加,加强优势产业;减,砍掉过剩产能;乘,挖掘创新的倍增效应;除,解除束缚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
今天的株洲,从工业的心脏(IGBT芯片),到工业的牙齿(硬质合金),到工业的动力(电力机车、航空发动机),到制造业服务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生机勃勃。硬质合金、有色冶金、陶瓷、服饰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云龙文化旅游、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等9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
在实体经济振兴路上,株洲正在领军前行。去年末,株洲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4.7%,比2012年末下降5.9个百分点。去年,株洲成为全省唯一受国务院表彰的稳增长地市。今年,株洲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工作又受到国务院表彰,并获批为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示范——转型之时,绿色发展树标杆
曾几何时,株洲与“黑色”“污染”之间划着一个令人尴尬的等号。而一顶“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更在一段时间里使株洲“抬不起头”。
提起株洲的工业污染,清水塘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这个核心区面积仅15.15平方公里的地域,最多时汇集了261家重化工企业。在其污染高峰期,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分别占湘江干流接纳量的90%、50%。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被列入全国21个老工业区改造试点中。2015年8月,清水塘又成为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
“以环境治理伤筋动骨换来绿色发展脱胎换骨。”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心如铁:从去年起,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要“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还株洲人民一个真正的清水之塘。声势浩大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就此展开,至今年8月底,区域内148家企业已关停131家,其中98家通过关停验收,剩下17家有望在9月底全部关停。
根据规划,10年后,现在的清水塘老工业区将脱胎换骨,变为现代生态科技新城,成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一根标杆。
包括清水塘在内,5年来,株洲已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尽管“关停”使株洲共计减少500亿元工业产值,但该市开展“碧水蓝天”“青山净土”行动的决心从未动摇。去年,株洲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74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自2014年以来,株洲先后成功获批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株洲所辖5个县市全部为国家级或省级卫生县城。
发挥“四个作用”,四个“加快建成”,两个“走在前列”,寄托着株洲走向明天的梦想,抒发着株洲加快发展的豪情。
“我们历经风雨而信念弥坚,我们饱经沧桑又屡创辉煌。历史启示我们,光明的未来永远只属于心怀梦想、矢志奋斗的人。”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在去年召开的株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一席话,至今使人血脉贲张。
昨天的梦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
今天的梦想,定会变成明天的现实。
一路走过来,株洲就这样逐梦而行。
一直向前走,株洲期待着御风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