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传颂鱼水深情

2017-07-28 08:3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半条被子 唐凤鸣 作

李熙斌

唐凤鸣的中国人物画新作《半条被子》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充分表达与艺术再现,也是画家创作源泉迸发凝聚的画作。

《半条被子》取材于发生在他家乡湖南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的一个真实故事。汝城是革命老区、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重要开创地,演绎过许多悲壮与豪情。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六军团由汝城突围西进,途经湘赣交界的沙洲村,三位女红军投宿于村民徐解秀家。徐解秀家境贫穷,没有被子,天寒地冻的当晚,她们四人合盖一条被子。几日后离别,三位女红军把共用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了徐解秀。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知悉半条被子的故事后,写了《三位红军姑娘,你在哪里》一文,在报纸上发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看到报道后,指示罗开富继续通过媒体寻找三名女红军下落,并代她为徐解秀送上一床新棉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故事再度传开,感动了中国,也萦绕在画家唐凤鸣心中许久。他多次到访沙洲村了解故事背景与细节。画面中,他以写实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的形象。

作品《半条被子》在构图上简化了背景,大片的留白使观者的视线集中于故事中的四位人物。她们虽然站立在不同方向,姿态各异,但神情专注,目光均凝聚在半条被子的视觉中心点上。其构思立意深刻,以历史事件的特定情节,再现了送行时三位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赠送给徐解秀的神态、情感和动人场景。采用180厘米×180厘米的大画幅,人物造型视觉上和真人等大,拉近了观者的心理距离。

画面造型线条与面构成交织,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积墨法”,强化凝重拙朴的笔墨效果,层层皴擦、叠染出人物的衣着部分。人物的脸部精心塑造刻划,借鉴西画写实画法,力求丰富细腻。特别是对三位女红军的神态和心理处理上,表现了共性中个性的差异。站在中间的女战士含蓄地笑着,站在后面的战士神态开朗,右边递被子的战士面带微笑,依依惜别。三位女战士高矮、胖瘦略有区别,短发、八角帽、军服统一,在衣着关键部位如膝盖、肘部、肩膀打着补丁,背包、斗笠、搪瓷杯、毛巾等都精心设计,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当时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环境的险恶,另一方面展现了女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飒爽英姿。而在徐解秀接受半条被子时瞬间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处理上,自然、含蓄,内涵丰富,既让观者觉得真实可信,也让人浮想联翩。

人物画《半条被子》从历史角度进行敏锐捕捉,以艺术的语境再现历史的沧桑厚重,诠释出了生命史诗般的人性光芒及所蕴含着的勃发、雄壮的精神力量。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