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委书记扶贫手记 | 脱贫攻坚须以“新”字为要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瞿海]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一头连着全面小康,一头连着民生民心。目前,益阳市还有1个国贫县、293个贫困村、7.5万户贫困户、21.7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安化县是我市唯一的国贫县,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其脱贫进展如何,是我挂在心头、扛在肩头、做在前头的工作。6月3日到4日,我和市委办、市扶贫办的同志一行5人,再次深入安化县,直奔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力促提升实效。

我们首站来到龙塘乡陶贺冲村。该村共455户,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70人。62岁的黄培林,妻子患有类风湿,家庭困难,可他坚信,人勤地生金。通过种植玉竹等中药材,加上打些零工,他已成功脱贫。村民黄章文情况特殊,妻子多病,儿子患过小儿麻痹症,儿媳妇智力残疾,原已脱贫今年又返贫了。村里考虑到他养猪技术不错,帮他建起了小型养猪场。听村民说,全村增收主要靠种植玉竹。我们来到玉竹基地,1000多亩玉竹随风吟歌,给人希望。我叮嘱村干部,要早些谋划,畅通销售渠道,帮村民实现丰收梦想。扶贫工作越到后面,越是“啃硬骨头”,找准致贫原因,因户施策,整村推进,显得尤为重要。扶志当先,要激起新念头。要帮助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争当主人翁,下定决心,鼓足信心,敢闯敢为奔富路。

随后,我们来到冷市镇金湖村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全村实现易地搬迁18户、72人。村民曾礼忠喜迁新居,他笑得合不拢嘴,对我说:“政府每人补1.7万元,帮我建起了新家,比起以前山顶上的那破木屋,不知好了多少倍。”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政府帮助下,银行向他发放了5万元小额信贷,他用这笔钱入股当地企业,每年分红5000多元。从老百姓欣喜的神情里,我感觉到,将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拓展增收渠道,帮助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的“缆车道”。易地搬迁,要搬出新天地。要将这项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起来,通过财政支持、银行助力、土地增减挂钩、群众自筹自建,尽快挪出穷窝,造好金窝,开创一个新光景。

走到冷市镇街上,随处可见外地茶商,昔日“冷市”今朝热。全镇推进茶文、茶旅一体,古朴民居,茶香四溢,令人沉醉。镇里几家规模茶企,通过黑茶及相关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听安化县驻冷市镇的扶贫工作队员介绍,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去年全县茶园面积达31万亩,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25亿元,税收突破2亿元;茶产业从业人员30万人以上,其中有6.7万多贫困人口从事茶产业及关联产业,3.6万多人因茶脱贫。扶贫扶到根子上,就是发展产业,走准走稳致富路。斩断穷根,要培育新增长点。我想,根据益阳实际,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唱好旅游戏,打好生态牌,用好互联网,使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让绵绵“绿色”释放滚滚“红利”。

羊角塘镇白沙溪村是大通湖区、益阳高新区对口帮扶贫困村,地处安化与常德鼎城区接壤的偏僻山区。我重点了解帮扶情况。3名驻村扶贫队员从湖区来到山区,距离近300公里,途中要换乘两趟长途汽车、一趟摩托车,尽管关山重重,也断不了鱼水深情。队员们展现了新作风,倾注真情,以新思路为村里制定了脱贫方案,重点加工土咸菜,发展特色种养业,成功注册了白沙村、善溪源两个农产品品牌,利用“益村”平台,走线上线下结合路子,给全村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扶贫队员俯下身,勇担当,务实干,成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对口帮扶,要集聚新合力。我也在思索,只要基层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既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又运用科学得当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就能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在用脚步丈量扶贫攻坚的路上,我脑海里萦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检验,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我深知,脱贫攻坚是“军令状”,必须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严格对标,步子既要迈大更要迈稳,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坚决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稳打稳扎,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一个困难群众因我们工作的冒进而落下。要贯穿精准,群众既要受益更要满意,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着力提高“两率一度”,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百姓点赞。要聚焦问题,短板既要补齐更要补牢,深入查找在扶贫资金管理、项目建设、产业扶贫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要着眼长远,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大力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可持续脱贫。

脱贫攻坚须以“新”字为要,我们更要结合基层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作者系益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