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8090】陈觅杭:指间流出音符 脚下挖出隧道

[来源:华声在线]

陈觅杭 图/傅汝萍

湖南日报记者 张福芳 通讯员 袁媛

【名片】

陈觅杭,湖南湘潭人,1990年出生。2014年4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她以《用青春铸就巅峰之路》为题发言,代表雀儿山项目参建人员接受“全国工人先锋号”颁奖。

【故事】

6月20日,在长沙市湘江之畔的一栋居民小区里,陈觅杭演奏了一曲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流畅而华丽的音符从她灵活的手指中流出。很难想象,端坐在钢琴前温柔、娴静的她竟然是一位隧道建设者。

2012年,陈觅杭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中建五局隧道公司,不到5年时间辗转4个工程项目:从世界上第一座海拔4300米以上超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到海南西环铁路、蒙华铁路,再到中国最难的高铁——标段内桥隧比高达99.83%的郑万高铁。如今的她,依旧扎根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线。

陈觅杭大学毕业之时,正是雀儿山隧道项目部组建之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想都没想就加入了当时一名女性都没有的项目部。可实际上,当时才22岁的她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可不少。雀儿山隧道洞口海拔4377米,每年只有3个月不下雪,积雪最深可达2至3米,冬季气温多为零下20至30℃。没有雨雪的天气,就要面临强紫外线的伤害,项目基地上个个嘴唇开裂,脸被晒伤掉皮。“高寒、强紫外线我都可以克服,就是缺氧让我很难受。当时师傅让我跟班学习测量,我们一路走了十多公里,多半的路不是走而是爬。在缺氧的情况下攀爬,稍微动一下就头晕得厉害。”她回忆这段经历,依旧历历在目,“尽管他们照顾我,从没让我扛过仪器,我还是累得‘半死’。”

两年多时间,她与项目部同事一起研究的高原隧道课题,攻克了高原隧道施工通风等6项技术难题;研究出适合高原使用的半自动砼喷料斗进料装置,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技术;在人民大会堂,她讲述在隧道施工的青年建设者的故事,分享了一线员工的苦与乐。

“面对那样的工作环境,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对于记者的问题,陈觅杭腼腆地笑道:“项目开工那天,当地藏族同胞一大早赶到工地,给参建人员戴上洁白的哈达,拿出自家平时舍不得吃的牦牛肉,那灿烂的笑容和期盼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

从雀儿山下来后,陈觅杭就跑到了三亚,成为海南西环铁路的建设者。“这条铁路是跑动车的铁路,项目线路长、工点多、标准高、工期紧,可把我们这些搞前期的人忙苦了。”当时,项目部刚成立,还没开工就遇到了“海燕”强台风登陆三亚。在停水停电的环境下,为了不影响前期工作,陈觅杭和同事一起把宾馆当办公室,把床铺当办公桌。她遗憾地说:“我是最爱旅游的,但是在三亚工作近两年,我竟然连天涯海角都没去过。”

如今,她正在实现第二个愿望:参建高速铁路工程。“郑万高铁的标段说是在重庆,但是从项目驻地到重庆,先是要坐船到县城,然后坐大巴到万州区,最后坐动车才到重庆市区。”她说,汽车翻过大山后,山上和山下急剧变化的高差,让人的耳朵发出嗡嗡的耳鸣声。也许只有亲身体验过后,才知道这里人们出行的不易。“等郑万高铁修通后,人们出行就方便了。”陈觅杭笑着告诉记者。

高原工程、高铁工程、跨海工程,是她一直渴望亲身实践的三大工程,如今已实现了两个。陈觅杭说:“剩下的跨海工程,哪怕再苦再累,我也一定要尝试一下。”

相关专题:青春8090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