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美丽中国的湖南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湖南实践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如何?有何经验?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迪?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委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调研思考。本报今天刊发部分调研成果,敬请关注。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大事、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美丽湖南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今年是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0周年。十年来,面对机遇与挑战,湖南发扬“赶考”精神,自觉承担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时代重任。事实表明,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型社会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在湖南的全面深入实施,成功实践了治国理政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湖南篇章。
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最宝贵的成效,是在长株潭试验区的带动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从发展状态看,从2008年起,湖南省经济总量连续9年进入全国十强。从产业业态看,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2016年的11.5∶42.2∶46.3。从经济质态看,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近年逐年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从环境生态看,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6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及全省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大幅提升,近三年全省无严重污染天气;“一湖四水”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治理协同推进,全省98个主要江河Ⅲ类以上水质断面达到96.9%,我省由强酸雨区转变为弱酸雨区,“美丽指数”和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显著提高。
最显著的标志,是在长株潭试验区的带动下走出了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子。十年来,推进了百余项原创性改革,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机制改革、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株洲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标准化等一批两型社会建设项目进入全国试点,餐厨垃圾处理的“长沙模式”、绿色出行的“株洲模式”、城乡环境同治的“攸县模式”等一批两型社会建设新模式在全国推广,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相继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模式”、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和区域经济自主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形成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之势,绿色发展的路子越来越清晰、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抓得早,抓得及时,抓出了效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最可喜的变化,是在长株潭试验区的带动下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新风尚。十年来,在三湘大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资源”的绿色发展共识日益深入人心,全省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美丽湖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强化,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美美与共”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已然形成。
一套攻坚克难的解题法
坚持顶层设计,谋划绿色发展“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实践中,我省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着眼试验示范,科学编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规划,颁布20多部相关法规规章保障规划实施,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开好局、起好步。第二步是着眼全域推进,颁布实施《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在全省大力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由点向面拓展、由“盆景”向“花园”转变。第三步是着眼建设生态强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绿色化”纳入“五化同步”发展新路径,将生态强省纳入“五个强省”建设新目标,推动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
坚持先行先试,下好绿色改革“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和创新驱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我省抓住绿色改革“牛鼻子”,通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拓展排污权交易、激活资源环境市场等举措,创新了市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使生态价值“更高”。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产业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创新了产业进退与土地管理机制,使资源环境“更优”。通过制定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绿色GDP指数测算、加大“两型”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分量、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等,创新了政绩考评与责任追究机制,使环保责任“更重”。
坚持绿色惠民,开展绿色治理“攻坚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实践中,我省围绕天更蓝,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搭建全国首个节能减排监管平台,实施PM2.5实时监测全省覆盖,打了一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地更绿,持续不断加强全省林业建设,设立并创新实施生态绿心保护,出台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综合防治总体方案,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打了一场复绿补绿和土壤污染整治攻坚战。围绕水更清,大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打了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坚持科技支撑,开创绿色转型“新格局”。我省开发推广两型产业技术,自觉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让产业绿起来。开发推广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推进再制造技术产业化,让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来。开发推广综合治污技术,针对影响人居环境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大力推广大气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重金属和土壤污染治理等技术,加快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进程,让城乡环境美起来。
坚持示范普及,形成绿色共建“大合唱”。我省抓标准制定,相继出台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43项两型地方标准,使两型创建行有所依。抓典型示范,在全省广泛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培育9个综合示范片区、若干示范基地、近1000个两型示范创建单位和项目,使两型创建学有榜样。抓宣传普及,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和《小学生两型知识系列读本》,探索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社区”的有益经验,使两型创建遍及城乡。
一场大考后的启示录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省由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必须学深悟透、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推动新发展理念深耕湖南,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主题词。
必须自觉摒弃速度情结,不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论英雄。发展要有一定速度,但不能唯速度而速度,更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来换取一时的GDP增速。建设生态强省,就要围绕一张美丽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抓,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让总量、质量、均量“三量”同步提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三山”交相辉映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切实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倍增、财富倍增的“绿色银行”,而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一代人的“政绩”成为后几代人的包袱。
必须注重实效,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增长点。民之所需,政之所为。保护生态环境,既是民意又是民生。建设生态强省,要始终把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切实把重大环境惠民工程抓紧抓实抓出实效,让三湘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享受绿色福利。
必须抓关键环节,形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新格局。推动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建设生态强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以生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让更多引领型发展在生态领域集聚。
必须积极动员全民参与,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生态环境涉及各行各业、关联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建设生态强省,必须坚持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亮丽名片来打造,把两型文化建设摆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位置,大力推进两型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进城镇、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使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奏响美丽湖南建设“大合唱”。
(执笔:肖君华、陈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