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欢乐潇湘”让群众当明星,“雅韵三湘”让群众感受高雅文化,规模之大、覆盖之广,前所未有——
田间地头是舞台 欢歌热舞动三湘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刚才那一波波欢笑的浪潮来自哪儿
盲人唐义春捧着一把唢呐吹了起来,一曲质朴深情、带有浓郁西北山歌风味的唢呐独奏《黄土情》赢得台下观众的掌声。你看,来自邵东县界岭镇金凤村的他笑得多灿烂。
衡山县白果镇荆州村,田地里的水稻长势好。在村小学的操场上,十几个身穿演出服饰的妇女在村支书的召集下正排练《千手观音》。熟悉的旋律响起,人随曲动。这一风靡大江南北的舞蹈,在稻田旁再度上演。你闻,还夹杂着稻香呢。
勾蓝瑶寨73岁的老支书欧阳绪珍和他72岁的老伴,领着30多名瑶家妇女,在舞台上笑着,跺着,喊着,唱着,正演出勾蓝瑶寨原生态舞蹈《洗泥巴》。你听,这一曲“大地赞歌”充满诗意,野性十足……
那一波波欢笑的浪潮,从田间地头涌来,从街道社区涌来,汇合到了“欢乐潇湘”群众大舞台。黄发垂髫,青春少年,纷纷上台秀艺,欢声笑语洒满三湘大地。作为湖南近年来演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欢乐潇湘”从2013年举办以来,已成为了三湘百姓的“星光大道”。每一届“欢乐潇湘”都会吸引上万个群众文艺团队和数十万群众演员参与,千万余群众观看。2016年“欢乐潇湘”活动中,湖南共举办初赛2474场次,新创节目5019个,参演人数达35万余人次,观众近700万人次。今年3月,第五届“欢乐潇湘”又开锣了,各种初赛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展开。
刚才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来自哪儿
只见指挥棒一挥,全场肃静,交响音乐会在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中拉开序幕,观众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即使是诀别,我们的手至少在一起。”话剧《永不凋谢的姊妹花》中,月芬与丈夫南成在战场上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两人紧握的手,牵动着观众的心。整场表演,已不记得响起多少次掌声,只记得那一次次的感动;在花鼓戏中,挥着马鞭,如何表现上马和下马?“喂鸡”“绣花”“放风筝”,原来也有表演程式。大筒和唢呐发出的声响真特别啊!校园里的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听着,传统戏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枚一枚湖湘文化的种子……
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精致华美的剧场响起,在生机勃勃的校园沸腾,各类音乐会、多种舞台剧、不同传统戏曲,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推广活动中走进基层老百姓,每年逾200场的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高雅艺术。时时有看,常常有听,三湘百姓过足了瘾。
那笑声和掌声又去了哪儿
笑声和掌声,在谢娭毑和她老伴那里。75岁高龄的谢秀英娭毑家住长沙市火星镇,她每个星期都会早起一次,坐公交去排队领票。“感谢政府,让我们看免费的戏。我和老头子都好喜欢看,蛮开心的。”她边笑边说。
笑声和掌声,在瑶族同胞那里。为了排练好舞蹈《敲梆》,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霸王祖村的瑶族同胞们都铆了劲。领头人赵克仕家里种了近100亩香芋,因为排练舞蹈,种植面积缩减到了10多亩。他并不觉得吃了亏:“这是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高兴,值得!”
笑声和掌声,在基层群众那里。衡东县栗木乡的胡大爷说:“乡里好多年没这么热闹过了。以前,这种规模的文艺演出只在电视上看过,想不到现在能在家门口看到,还能有机会上台表演呢。”杨桥镇的侯大妈说:“我们不是为了名次,只是想到更大的舞台上去跳一跳广场舞。”
笑声和掌声,在三湘百姓心里。一边观“欢乐潇湘”,一边品“雅韵三湘”。一边搭建群众文化平台,让群众当明星;一边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享受,感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两大平台交相辉映,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笑声和掌声始终回响在三湘大地。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以“欢乐潇湘”和“雅韵三湘”为代表的湖南群众文艺,成为又一个影响全国的“湖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