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被贬谪常德时描述的穿紫河景色,穿紫河因盛产紫色菱角而得名。初夏的穿紫河万木葱茏,浮岛上的美人蕉开得正艳,岸边的再力花也是生机盎然。游船上,游客正乘船欣赏着两岸的美景。穿紫河穿城而过,与城市中的最大的湖泊柳叶湖相连接,河两岸生活着约30万居民。
俯瞰美丽的穿紫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穿紫河曾变成了封闭的臭水沟,诗中美景一度消失。从2006年开始,经过近10年的整治,碧波才再次荡漾在穿紫河上。
2000年的穿紫河臭气熏天,当地居民路过都要捂着鼻子
2004年的穿紫河,水面呈现出一种可怕的墨绿色。
城市变海绵 污水变清流
现在在这里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这一切得益于2006年,常德成为全国第一个用海绵城市理念治理黑臭水体的城市。第一步首先是截污,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部进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二是,对雨水管网的水进行净化,可别小看这些水,它混合了各种地面污染物,甚至还有下雨后溢出来的生活污水,污染一点不小。怎么办,有两个秘密。
屋顶变海绵 对降雨削峰
绿色屋顶对降雨起到削峰的作用
先来看城市的屋顶,秘密就在其中。这些绿植覆盖的屋顶,加上岸边的植草沟,都是像海绵一样,会对降雨起到一个削峰的作用,减少下水管道压力。
过滤梯田 净化吸收
记者现场打水讲述芦苇地作用
另一个秘密就在于就隐藏在看似普通的景观里。工作人员用量杯打来三杯水,第一杯是雨污混合水,也就是雨水和下雨时溢出来的生活污水,第一杯水经过简单的沉淀之后,会排到芦苇地,再次沉淀吸收,这第二杯水就是芦苇地里的水,第三杯就是通过芦苇根系吸收后,再经过两次以上沙石过滤,再走过这片梯田,净化后排出来的水。
动画演示芦苇地处理污水过程
这一对比,外观上明显可以看到,三杯水是逐渐由浑浊变得清澈的,据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数据显示,三杯水的化学需氧量,也就是常说的COD,从80下降到20多,水质从劣五类上升到4类类。而像这样的生态滤池,在穿紫河两岸一共有8个,6万多平方米。
水体会呼吸 实现自主净化
大量水生动物被投放进河道
光这样还不够,还得让河流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让水体自主呼吸,自主净化,才能让河流活起来。当地在河里投放不少鱼类等水生动物。工作人员将鲢鱼、螺蛳,甚至一部分甲鱼、乌龟和肉食性鱼类一起投放河中,让河里恢复完整生态。
打通水系 活水焕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德重新打通了整个穿紫河的“任督二脉”,一头让穿紫河和城市的内陆湖柳叶湖相连,另一头又连通了长江的支流沅江,让城市的水系又重新焕发活力。
穿紫河换新颜 成为城市碧玉带
穿紫河从臭水沟再变回碧水,花了10多年的时间,耗费了超过40个亿的资金。现在碧波再次荡漾在穿紫河上,这里不但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还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景区,根据旅游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穿紫河沿线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414.81公顷沿河风光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碧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