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带电作业,中国创造了世界第一,也是惟一。艺高人胆大的背后,是一群湖南电力科技人近10年的艰苦攻关——
特高压线路检修不停电
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何华 李凤琴
在源源不断输送电能的80万伏特高压电线上,小鸟可以停留。人类呢?
两年前的一个秋日,宾金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0585号铁塔,一支来自湖南的队伍登上了架设在铁塔上的80万伏带电线路,检查发热部位、涂抹导电脂、紧固引流板螺栓。1个多小时后,原发热部位温度恢复正常,警报解除。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全电压、满负荷的特高压线路开展带电作业。当时,我们拿着申请报告,坐飞机到北京和国家电网的专家组确定了实施方案。”5月23日下午,国网湖南带电作业中心主任刘夏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那一幕,还是那么自豪:“这条线路承担着浙江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如果停电,1小时损失800万千瓦时电。”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由该中心主持完成的“特高压带电作业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及应用”项目,刚刚获得了2016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特高压被称作“能源高速公路”,使用80万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输送电能,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等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实现特高压商业化运行的国家,而湖南正是西电东送的输电中枢,辖区特高压线路长度占全国线路总长的四分之一。
“有的特高压线路出了故障,可造成几个省停电。带电作业是保障这条道路畅通的重要环节。”刘夏清说,国家电网公司只在湖南成立了带电作业中心,有几十个人,联合中国电力科学院,挑起了研究特高压带电作业的重任。近10年来,从理论到方法、再到操作规范和装备,项目形成了系列创新成果。
在该中心6楼的带电作业装备展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对有点眼熟的玩意,像街头不用弯腰夹垃圾的长夹子。
“我们就是受到那些夹子的启发。”项目研发人员夏增明笑着告诉记者,这叫做直立式进入电场法。因为特高压两排绝缘子串之间的距离比超高压的间距宽多了,必须借助夹子夹住绝缘子钢帽以延长手臂,支撑行走。
原来,进出电场是特高压带电作业最危险、最关键的环节,有电荷存在的地方就有电场。如果硬闯,轻则受伤,重则丧命。
与超高压线路相比,特高压线路导线粗些、绝缘子串长些、绝缘子串间距宽些、杆塔高些、结构也不一样,瞬间电弧放电的概率高些,作业人员体力消耗也大些。
在搞清楚特高压的电场分布规律后,项目组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对不同工况进出电场的路径进行仿真计算和试验研究,新创了3种进出电场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效率,直立式进入电场法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进入电场的方法创新,带电作业时的各种装备也需要创新。
“可以说,研制的几十种装备在现场试验阶段,经过了少则两次、多则五六次修改。”刘夏清说,因为现场试验要趁着特高压线路检修停电的那几天赶去,几个来回下来,人很辛苦。
安全进入电场,操作人员必须身穿连体屏蔽服,手拿电位转移棒,进行等电位带电作业。“等电位”是指人体所带的电位和线路是一致的,这样就没有电压差,是安全的。“屏蔽服用纤维和铜丝等材料特制,就连扳手也要创新,都有发明专利呢。”刘夏清说。
山郊野外,运输不便。装备的轻质化、软质化、智能化、自动化也是攻关重点。
与超高压同类装备比,研制的特高压绝缘工具、荷载转移工具、卡具等装备强度、耐压水平提高2倍以上,重量相对减轻5成。
明黄色的防潮蚕丝绝缘绳,记者拿起来掂量掂量,感觉比传统的绝缘绳轻多了。项目研究人员严宇告诉记者,花了3年才研制出这种新材料的绝缘绳,比传统的轻三分之一。
机器人也越来越能帮上忙了。特高压绝缘子串长达16米,无法进行人工带电检测。跟斗式绝缘子带电检测机器人问世了。载人机器人将作业人员从爬软梯变成坐吊篮,大大节省了体力。“我们从猴子在树枝上用双臂悬吊身体爬动获得灵感,设计出反对称结构的小车双臂,以保持平衡。”严宇说。
几年来,全国特高压带电作业用的都是这项湖南成果。据统计,开展特高压带电作业59次,多供清洁能源16.99亿千瓦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39.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