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绽放湖湘新姿

[来源:华声在线]

世界首台高山峡谷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剧照。(资料照片) 丁云娟 摄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迈向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涌现了一批充满创新、创意、创造性的项目和个人,加速推进了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日,湖南省文化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县委大院》等9个项目榜上有名。

记者采访得知,本次评选范围涵盖新闻宣传、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十大专业领域,评选标准突出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注重现实价值、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是其共同特征。

■记者 吴岱霞

新媒体与党报

同一底色引领主流

依靠创新的互联网理念、精准的产品定位和专业的新闻生产,新湖南客户端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路径。2015年8月15日上线以来,新湖南客户端始终恪守“党报底色+不断创新”的准则,以“移动新闻资讯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移动生活平台”为主要定位,力求资讯信息“亲民”、政务服务“便民”、商业平台“惠民”。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网站和报纸融合发力,打造全新移动网络新闻呈现方式,同时有24个垂直频道,精准服务每一位湘人。

截至目前,“新湖南”累计下载量逾1700万,总发稿量近10万篇,日均点击量突破620余万。新湖南客户端突出“准、新、微、快”,服务最广泛的湖南人,实现90%以上重大政经新闻首发,引领湖南主流舆论。

新湖南客户端努力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全媒体建设机制,再造采编流程,充分运用智能抓取、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H5等技术手段,提升采编质量,实现移动技术新突破。新闻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出现一批点击量过百万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

“我们号召湖南的传统专业作家也要学会在网上生存。我们的作家在《新湖南》上开通了专题,将传统作家的作品放到移动终端上去,有多少人阅读了我们的作品,作家自己一目了然。效果真是太好了。”5月11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一行来湘调研文艺工作,在中国文联来湘调研座谈会上,湖南省文联的同志这样说。

新湖南客户端获全国媒体融合创新典型案例奖和“全国十大覆盖政商人群的地方新闻客户端”第五名,在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平台评选中获优秀互联网创新项目,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客户端。

创新,让文化服务和作品更接地气

如何将群众艺术与高雅艺术相结合,实现雅俗共赏?自2013年以来,湖南连续五年举办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其创新思路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一方面,“欢乐潇湘”为群众搭建参与文化的平台,“群众唱主角,草根当明星”,引导和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另一方面,“雅韵三湘”重在提高,突出专业性,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享受。两大平台交相辉映,在形式、内容、参与方式上不断创新,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欢乐潇湘”零门槛、全免费,“雅韵三湘”门票低价位,并安排部分赠票,以照顾农民工、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等人群的观赏需求。仅2016年,全省“欢乐潇湘”参演节目22547个,35万群众竞相登台表演,其中年纪最大的演员有79岁,最小演员的仅5岁,活动吸引观众700多万人。

湖南省文化馆副馆长周固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给人民群众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才会获得一种文化自信,才会获得一种文化幸福感。

9个获奖项目中,《湖南新闻联播》制作推出的系列报道《县委大院》,在文化创意和表达上获得评委们一致好评。在选题上,它没有像一般的监督性报道那样用镜头去追问,也不是简单地去宣讲,而是另辟蹊径,转身投入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县委大院,讲述了在一批老旧的县委大院里,干部们蜗居老楼、心系百姓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创新让文艺作品充满活力,更接地气。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大型交响合唱《通道转兵组歌》等兼具艺术性与群众性的佳作,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文化创新在湖南方兴未艾。“十二五”期间,湖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8大省管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等不断融合创新,连续3年进入全国十强,其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达2905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1%,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

“文化+”融合发展绽放新姿

“融合”是当下文化发展的热门词。在融合创新过程中,新业态、新模式精彩呈现。

独特的湖湘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同样爆发了巨大的产业力量。而这种创新发展,又促进了湖湘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

10000平方米全景舞台坐落在全长10公里的天门山峡谷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以湖南张家界独特自然风光与地形地貌为依托,以湖南民间神话传说《刘海砍樵》为蓝本,同时将本土文化精华的桑植民歌和土家茅古斯舞融会其中,辅之以现代高科技的舞台特效技术,展现出美轮美奂、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花鼓戏是湖南文化的土特产,湖南益阳素有“花鼓戏窝子”之称。从“戏窝子”走出来的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6月即将上演的重头戏,是其策划制作并牵头演出的大型水上实景舞台剧《印象洞庭》。该剧进入倒计时一个月,所有演职人员都在加紧排练。

跨界融合势头强劲,让传统戏剧在市场中振兴。用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段固良的话说,公司走出了一条“坚持跨界融合,培养全新业态”的市场化新路子。

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1年12月由原益阳市艺术团、益阳大剧院两家事业单位改制而成。公司以“振兴花鼓”为使命,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可是,改制前靠“政府养”,改制后靠“市场养”,公司要真正实现改制转型的“凤凰涅槃”并不容易。

面临着实力弱小、人才匮乏、产品单一、市场疲软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公司管理者认识到,再单纯依靠传统的演艺模式、走自我封闭的老路没有前途,唯有创新,才是出路。

公司首先对益阳大剧院三个大小剧场及配套用房实行“剧场+会务会展+电影”的模式,通过融入会务、会展和电影功能,重置发展空间,形成明显的叠加效应。小剧场改造成了花鼓风大舞台,构造独具益阳特色的“大舞台+小郁竹艺+安化黑茶+综艺节目”的新模式,形成了“赏竹艺、听花鼓、品黑茶”的特色业态,成为益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传统戏剧只有面向市场、走近群众,才能真正“复活”。公司以花鼓文化艺术为主线,探索打造了花鼓戏、歌舞剧、音乐作品的全链条艺术作品体系;以传统花鼓音乐、表演元素为基础,融入现代音乐和舞蹈表现手法,打造一种新的音乐表演风格——流行花鼓风,邀请雷佳、关喆等歌手创作了《美人窝美》等“流行花鼓风”音乐作品,通过电视、网络多种形式传播推广,掀起了一股流行花鼓风。

同一题材作品,还被多角度发散打造不同类型艺术品。如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改编成戏曲小品《她爹他娘》,目前正积极准备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不断创新,带来叠加效应,促成产业迅猛发展。公司改制时总资产430万元,年营业收入320万元,亏损48万元。至2016年公司总资产达5890万元,年营业收入1980万元。多样化的产业套餐,既充分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和日常消费需求,也获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