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龚政文
冬日和煦的阳光中,记者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
时值除夕前一天,村民黝黑的木板房上,贴满了大红的春联,挂上了通红的灯笼。温暖的光线打在屋檐上、墙壁上、每个人的脸上,泛出柔和的色彩。
远处,群山环绕,视野辽阔。空气清新,令人迷醉。
梨子寨里,行人不多,三三两两的游客安静地走着,并未打扰村民的安宁。28户人家,每家都开着门,火塘上挂满了腊肉。乡亲们忙着打糍粑、洗腊肉,准备过年的那些事情。他们的脸上,都有着或深或浅的笑容。
这样的笑容,3年前可不多见。村支书施金通告诉记者,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时,一左一右拉着施成富、龙德成老人的手,龙德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愁。不久前有人问她,总书记来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心情。如今日子一天天变好,再也没那么发愁了。”
一切来自于3年前的那场遇见。对于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从县扶贫队长吴式文到很多村民,都感到是个奇迹,是种缘分。记者看到,石拔三、施成富等人家里,都贴有习总书记的照片,摆着厚厚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份朴素的、深深的情愫,不言自明。
但这样的遇见并不是偶然的。决胜脱贫的号角吹响于3年前,但共产党人为老百姓奋斗了95年。精准脱贫的思想首倡于十八洞,减贫扶贫的探索却至少有了20年。“以乡村旅游打开十八洞的致富路,我们2005年就开始提出了,只是一直没什么进展。”施金通介绍说。
吴式文则对十八洞3年来的变化如数家珍: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全村贫困户136户533人,一年脱贫一部分,如今实际上已可全部脱贫摘帽,只待上级认定。央视2016年初连续报道后,旅游火爆起来,算下来一天有800人次以上。
改变还不止此。3年来,村民都用上了放心电,喝上了干净水,新修了进村的柏油路。在村里,通向每一户家门口的是一色的青石板路,平坦整洁。
这还是那个贫困了千年的苗寨吗?这还是那个锁在深山人未识的“夜郎十八洞”吗?
“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那里”。十八洞,可以说是遇上了贵人,更准确地说是遇见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梦了盼了千百年的时代。
正在杂屋劈柴的杨东仕老人看见记者来了,主动停下活计攀谈。去年一场大雪,压坏了不少树枝,他捡回来的柴火,堆了一屋子。他指着边上的“幸福人家”说,这是他的房子,侄儿杨超文借用来搞农家乐,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
说话间,两个穿着时尚的阿妹从旁走过。她们是一对姐妹,姐姐叫杨云妃,是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妹妹叫杨云秋,在吉首打工。与她们交谈,记者毫无违和感。
来到另一条小道,回家过年的华东师大大四学生杨英华告诉记者,准备毕业后去援藏,“合同签了10年”。
一波波外面的人来到十八洞,他们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苗寨。十八洞人也在走出去,他们又将遇见什么?改变什么?
雄鸡一唱千门晓,春风吹拂万峰开。十八洞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