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海江海
大潮拾贝⑩
中国的改革开放犹如滚滚洪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有成功的喜悦,有低谷的彷徨,有幸福的回忆,也有扼腕的叹息……伴随着潮起潮落,这一桩桩、一件件,犹如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贝壳,静静地停留在海滩之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决不能因城市建得“广厦千万间”,而忘记了仍有大批“寒士”在忧愁。共产党领导人心里所装的,只能是最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创造出“让居者有其屋、令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奇迹——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一句名诗,催生了多少志士仁人的爱民情怀。安居乐业,始终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在有着13多亿人口的泱泱中国,“让居者有其屋”,无疑是一项最为浩大的工程,也是彪炳千秋的德政。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用两根“小黄鱼”(金条)换来一间20平方米住房租赁权的故事。这可是他作为“农民工”走入城市后的最大财富。每月租金虽只有8块钱,但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此后,我们一家七口人就“安居”在斗室里,虽要天天打地铺,却也其乐融融。
此后20多年间,城市里并没有大规模地兴建住房,在一片又一片棚户区里,人们长年累月地蜗居在狭小的空间,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子女成人以后的分室或结婚以后的分户,一些住户只得向楼道、过道“拓展”,由此带来的“母子翻脸”“邻里械斗”屡见不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的执政者们开始了向贫穷宣战的伟大实践。首当其冲,便是要突破“让居者有其屋”这一世纪难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决城市住房困难,主要以政府集中建设住宅小区、单位利用空闲用地自建职工住宅为主。记得我第一次分配到的公有住房只有11.2平方米,两户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虽与我原住地相距十多里路,从“上只角”(城中心)到了“下只角”(城郊),但此时的我别提有多么高兴了。我那3岁的儿子高兴得在地上爬来爬去,似乎连他也知道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以后,我又经历过几次换房、搬家,尽管房子变得更宽敞了,但这第一次的感觉永远是最好的。“从沙漠走出来的人,喝的第一瓶水总是最甜的。”或许,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应”吧。
我曾担任过单位福利分房领导小组组长和旧城区改造指挥部的指挥长。这段经历留下了不少刻骨铭心的故事。人世间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人心亦是如此。记得当年福利分房时,有的老同志按资历、住房条件本应首先住上新房,但却顶住子女们的压力,毅然决然把这项“权力”让给了新婚不久急需住房的年轻两口子。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才是无私的情怀和忘我的精神。但也有些人平时道貌岸然,此刻却忙着篡改年龄、家庭人口或打通各种环节把户口迁进来、迁出去。看着他们面对分房人员的那股子“钻劲”和“缠劲”,似乎早已忘记了做人的尊严。面对这些现象,我干脆把分配和拆迁补偿的“权力”交给了没有“权力”的群众,让职工或居民代表坐在一起集体打分、评估。这些被当事者推选出来的代表工作一丝不苟、铁面无私,既公道又透明。这也让我更加体会到见不得人的东西最惧怕“阳光”,群众就是各类形形色色伪君子的“克星”。
因工作缘故,我曾造访过新加坡。新加坡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其社会住房保障却是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有着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作支撑。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不少就借鉴了新加坡的做法。当时我家附近最有名的住宅楼——“滨江花园”,就是新加坡商人的作品;在南方一带较为出名的“凯德置地”“仁恒置业”,也都是新加坡的公司。在新加坡参观时,我发现当地居民并不十分了解这些本土公司。原来,新加坡的房地产,属于商品化的市场很有限,绝大部分是政府指定的保障房开发。于是,这些企业早就嗅到了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抢先一步进军中国市场。
进入21世纪,随着职工福利分房的退出和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政府大幅度地退出了住房建设,商品化、市场化的住宅成了供应的主体。由此,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地高歌猛进,迅速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善了千万家庭的住房条件,也演绎出许多一夜暴富的故事,催生了不少拆迁的悲情。一时间,房价忽起忽落、政策忽紧忽松,温州等地的“炒房团”一路扫荡,投机性资本大鳄所向披靡。尤其是中国沿海城市,房价飙升不止,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
新加坡国土狭小、人口也少,这就注定了中国无法照搬新加坡的模式来解决国内住房问题。但中国也不能照抄欧美等西方的模式,让本来具有民生保障的刚性需求完全市场化、商品化,尤其不能让住房的价格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尽管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级差地租”,为市政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资金,也使有着不同需求的居民有了更多选择,但其造成的财富巨大失衡,所引起的金融和社会风险,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几年前,一位老同志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在当年牺牲无数烈士的革命老区看到还有许多土胚房时,感到痛彻心扉。确实,中国还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民住房“风雨飘摇”,我们决不能因城市建得“广厦千万间”,而忘记了农村仍有大批“寒士”在忧愁。即使在城市中,目前也还有许多打工者蜗居在地下室、棚户区里。好在中央每年都加大了对棚户区和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是一言以蔽之,明明白白,不仅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也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指明了路径。
房地产的投机必须抑制,房地产的利润必须调节,房产税的立法必须抓紧出台……共产党领导人心里所装的,只能是最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创造出“让居者有其屋、令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