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体系”,不是“独奏”是“合唱”
11月15日,孙银生代表(左二)、汤祚国代表(左三)、刘正平代表(右二)、戴中亚代表(右一)接受联合访谈。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 摄
6月28日上午,列车抵达长沙市地铁一号线尚双塘站。当天,长沙市地铁一号线开始试运营。(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田超 摄影报道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陈昂 贺佳
主持人:杨柳青
【嘉宾】
孙银生 省党代表、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
党工委书记
汤祚国 省党代表、桃源县委书记
刘正平 省党代表、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戴中亚 省党代表、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
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
【摘要】
宏伟的事业需要有力的抓手推动落实。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突出“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
“四大体系”,即加快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观点】
1 创新离不开市场推动、企业主动、政府拉动、社会联动
主持人:创新是湖南发展的最大希望。各位代表,请问您对加快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怎么看?
孙银生:建设“四大体系”是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宏伟事业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不是“独奏”,而是“合唱”。我认为,创新离不开市场推动、企业主动、政府拉动、社会联动。首先,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作出的一个选择,市场经济发展的低谷,往往是企业创新原动力最强的时候。经济新常态下,正是企业创新的最佳黄金期。其次,任何创新都源自于企业,来自于企业,要靠企业去落实,所以如何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是创新的关键。第三,创新需要政府营造一定的环境,在推动企业创新、协同创新方面,从规划、产业扶持、产业融合等方面提供条件。第四,创新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研单位,离不开学校,离不开一个大的集体。把这四点做好,是目前实现科技文化创新驱动的一个选择。
戴中亚:科技文化创新应包括领域创新协同、区域创新协同、资源创新协同。领域创新的协同,就是各个产业领域,如何在一些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找到共性来融合发展。区域创新协同,是指在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个创新的系统。资源创新协同方面,因为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人才、资金、企业等支撑,这些要素资源怎么来协同非常关键。
刘正平:作为交通人,我们对创新协同有自己的理解。我们的高铁、地铁、城轨、普通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它们之间的协同,就需要用科技手段来实现,以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节约能源和资源。
汤祚国:我认为创新的主阵地还是在园区,园区又在产业,产业又在一批创新型企业。关键要有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园区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技术的提升和培育。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当中,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人才、资金的制约,仍然是当前绕不开的障碍,这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2 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承载之地
主持人: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请问代表,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应该怎么发力?
戴中亚: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以终端消费品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我们主要的产业是传统产业,像食品饮料、智能家电、妇孕婴童用品、保健品、化妆品。那么,我们着力点,就是这些传统产业怎么实现转型升级,怎么按照现代制造这一体系的要求,从广度、深度、高度来发力。比如食品饮料产业,怎么从健康食品发展到医养结合的示范产业,再到大健康产业,实现一个高度的融合。比如智能家电,格力、海信这些企业都进来了,那么智能家电怎么向智能家居、再向智慧家庭来迈进,也应该做一些探索。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壮大产业的种群基础。一些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就是种群基础越来越小。一个产业就像一个族群,一个产业体系的构成,种群基础的不断壮大非常重要。而种群基础的壮大,首先需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来支撑。其次,离不开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它的竞争力就得到增加。第三,可与工业旅游结合起来,带动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孙银生:园区应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承载之地。湘潭经开区自200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主导产业不动摇,一个是汽车零部件,一个是先进装备制造,一个是电子信息。目前,这三大产业已形成非常强的产业特色,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来势非常好。今年,在整个经济运行增长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良性增长。做大做强现代主导产业,第一要做大龙头,通过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一个更强的产业集群。第二要做长产业链,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形成强大竞争力。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创新力度,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上发力。
3 新型城镇体系要做好顶层规划、产业集聚,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主持人: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我们知道,这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请问代表,您认为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需要在哪些方面破题?
汤祚国:报告中说,要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新格局。当前,湖南城镇化水平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短板,也是潜力所在。目前有三个难题,即顶层规划,产业集聚,以及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做好破题探索。我认为,首先,要站在全省的全局,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做好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顶层规划。其次,要明确一个城镇的产业定位。城镇化的发展,人为核心,乐业才能安居。吸引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关键要解决就业问题,没有就业,生活成本很高,人口转移就迈不开步子。第三,要做好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要加强,突出以人为本。这几年,我们常德市中心城区的建设也好,各个县城的建设也好,都突出了公共设施,突出了宜居、宜业、宜游,人们安居乐业。
刘正平: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交通大有作为,比如国省干线的改造提质,与高速公路对接、与周边省份的对接。再如农村公路的改造提质,在提升老百姓出行安全、出行便捷、出行舒适这些方面,来助推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在株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第一,在株洲的交通枢纽地位的再造、巩固和加强上做文章,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加快长株潭整体融城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地铁、磁悬浮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株潭一体的建设。
孙银生:新型城镇体系建设,长株潭实现一体化是重要手段。目前,我省有六个国家级平台位于湘江西岸,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湘潭综保区“六点一线”,完全可以实现建设湘江西岸经济走廊这样一个平台,园区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基础互通、产业互补,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把长潭西高速变成一条城际道路,沿着这一条线路,以后会建设成为一个万亿级的经济产业带。这个产业带建好以后,对于我们真正意义上推动长株潭的经济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戴中亚:建立新型城镇体系,挖掘它的内涵,增进内在的品质,也非常重要。一个新型的城镇,什么叫新,什么来支撑,靠什么能够持续发展?我觉得,基础配套是基石,如解决人们在城市生活一个区域范围内的交通等。产业体系是支撑,没有产业体系的支撑,这座城市就是一座“死城”。地域文化是灵魂,一个城市的灵魂就是它的文化,如长株潭怎么挖掘共性的文化、个性的文化,形成长株潭独有的地域文化,与其他城市群来竞争,这一点非常重要。
4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圆全省人民的梦
主持人:这些年,大家感觉到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省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优化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请问代表,立足实际,湖南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还需要如何着力?
汤祚国:湖南一定要巩固目前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方面的成果,特别是圆全省7300多万人民的高铁梦。目前,我们还有四个市州不通高铁,包括我们常德。希望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尽早让全省每一个市州都通高铁,共筑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一号工程”。
刘正平: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党代会报告里讲得很清楚,优化交通格局和空间结构,构建全省2小时高铁经济圈,完善“七纵七横”高速公路网,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提高现代内河的水运能力,形成中部地区航空枢纽,内容非常丰富。当务之急,一是2小时高铁经济圈,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涉及的有关高铁项目,建议尽快启动。二是高速公路路网建设,要尽快建成。另外还有低空飞行,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推动国家层面将政策予以落实。株洲是一个航空产业的聚集区,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了炎陵、茶陵等几个低空飞行的通用机场,如果低空飞行政策落地,对于湖南产业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构建,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内河运输能力的提升,要形成配套,发挥好社会效益。
孙银生:我觉得,硬件建设之外,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交通组织、交通主体、现代交通信息化的建设,还有一些交通的配套,往往是基础设施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关键。比如物流,传统物流到现在的第三方、第四方、第五方物流,这些新业态的出现,实际上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交通的运行和通行能力。
戴中亚:关键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虑居民的通行效率,各种交通工具、交通设施,要真正按照枢纽的规划来实施,达到最高效率。二是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高,产品价格就降不下来,品质得不到保障,市场承受就有压力。这一次,“四大体系”被科学系统地提出来,形成了一个整体,让我们在如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如何降低综合成本方面找到了更好的路径。正如前边所说,“四大体系”不是“独奏”是“合唱”,不能割裂,要统筹推进。
■数据链接
● 到2015年,湖南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已位居全国第11位,比“十一五”末前进了4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增幅位居全国首位;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科技创新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全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实现“翻一番”目标。
● 重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三大文化产业龙头,全省上市文化企业数达5家,占全国上市文化企业的1/10;文化产业产值持续保持全国前10。
● 2015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万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8.2%,居中部第一,达到2.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54%。
● 2015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8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比上年增长9.3%;重点民生项目顺利推进;全省新增城镇就业77.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4%。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率突破50%。
● 5年来,湖南新建成通车高速公路43条3267公里,通车总里程达5653公里,全国排名从“十一五”末的第16位跃升到第6位。全省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700公里,现有港口63个。5年来,全省累计建成普通干线公路10036公里,是“十一五”的3.2倍,每个县市区通二级以上公路。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3.7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