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来,湖南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11月2日举行的“迎接党代会 建设新湖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办用数字和事实给出了答案——
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加快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06万人,降到2015年底的445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561万,贫困人口规模由全国第三位降至第五位,贫困发生率由17.73%降至7.84%。
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545元、1014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84.2%、1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7575元、比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289元有大幅提升。
“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104.7亿元,比“十一五”增加了78.7亿元。
63万名党员干部与187.3万户贫困对象“结穷亲”,省市县乡派出工作队深入8000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
省辖7市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县,每年投入近2亿元;长沙县等4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与4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启动实施了一大批项目。
制图/刘铮铮
湖南日报记者 柳德新
通讯员 谭小军 肖坤林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总揽,以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短板为目标,加大投入,攻坚克难,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加快。
通过精准有效帮扶,全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06万人,降到2015年底的445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561万人,贫困人口规模由全国第三位降至第五位,贫困发生率由17.73%降至7.84%。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545元、1014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84.2%、12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7575元、比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289元有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攻坚合力全面增强
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34位省级领导率先垂范、联县扶贫。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立下军令状、挂起作战图,构建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生动局面。
各部门积极承担行业扶贫职责,资金项目进一步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104.7亿元,比“十一五”增加了78.7亿元。63万名党员干部与187.3万户贫困对象“结穷亲”,省市县乡派出工作队深入8000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省辖7市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县,每年投入近2亿元;长沙县等4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与4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启动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各类企业、社团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帮困,全省每年通过扶贫活动募捐资金达20亿元。
一种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态势已经形成。
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后,我省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1+10+17”为主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
“1”为总纲,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0”为保障机制,包括扶贫立法、扶贫考核、督查巡查、扶贫约束、退出机制、资金整合、人才支持、队伍建设、驻村帮扶、司法保障等。“17”为行业部门支持政策,包括安全饮水、农村道路、农网改造、信息网络、文化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医疗保障等。
这些政策文件,既从宏观层面谋划布局脱贫攻坚,又从微观入手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支持力度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
脱贫路子越走越实
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我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七大行动”,即: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推进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实行保障兜底脱贫,开展医疗救助脱贫,结合生态补偿脱贫。如推进劳务输出脱贫,每年组织引导约110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近300亿元。今年开展了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帮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8.96万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新增转移就业2.2万余人。目前,劳务协作扶贫工作已在我省全面铺开。再如,结合生态补偿脱贫,对贫困县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专项资金21.3亿元,在51个贫困县完成造林665万亩,帮扶林农获得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在40个国家片区县和重点县安排1.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带动5万人脱贫。
发展短板初步补齐
通过多年努力,全省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完成了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建设,贫困地区全面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所有贫困村都实现了通达目标,基本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贫困地区新增水库、塘坝库容4.45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78.8万亩,兴建各类供水工程2970多处,解决了7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完成了7221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完成率90.3%,农村供电可靠率和电压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贫困地区“用电难”问题基本解决。
6960个贫困村实现光缆通达或已纳入农村宽带建设试点,促进了电商扶贫的蓬勃发展。
探索创新成效显著
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
趟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
3年来,省级层面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亿元,整合其他资金80多亿元,引导690家企业、合作社参与,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29个,实现16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9月,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我省召开。
打造了“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近两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9.4亿元,帮助23万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国家五部委出台的扶贫小额信贷指导意见,基本是以我省的做法为蓝本。
探索了贫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举措。针对大多数贫困农户因拿不出自筹资金而无法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问题,我省调整政策,提高标准,特困农户每户最高可获专项补助4万元,扶贫部门每户跟进补助1万元,让贫困农户自身稍加努力就能建造60平方米的安居房。5年累计帮扶8万贫困户实现了“住房有保障”。
摸索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路径。针对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深层根源,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资助1.6万余名学生接受职业学历教育。
积累了劳务协作脱贫的新经验。今年4至8月,我省和广东开展了劳务协作脱贫试点,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得到全面推广。
开创了以开发式扶贫方式解决救济式扶贫问题的新典范。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在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等国家保障制度的同时,推动资产收益扶贫。比如,江永县投资3000万元连片开发2500亩以夏橙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当地建档立卡的1034名残疾人及4979个贫困户。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