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口简介
洞口县位于湖南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历史上曾是“西控云贵,东制长衡”的军事要地。全县区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个管理区、3个街道办事处,334个行政村、28个社区,总人口89万。有“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宗祠文化之都”、“蔡锷将军故里”、“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雪峰蜜桔之乡”的美誉。
洞口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地,是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雪峰会战”的主战场,也是“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第一人”蔡锷将军、原海军参谋长袁也烈将军、著名教育家刘寿祺、著名作家谢璞、著名画家黄铁山的家乡,也是全国“爱民模范”宋文博的成长地。
洞口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系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巍巍雪峰山、悠悠平溪水和罗溪森林公园、回龙洲、伏龙洲、文昌塔、沿江风光带等组成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洞口地阜物丰,资源富饶。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2.5万千瓦,可开发量18.4万千瓦,已开发10万千瓦。境内矿藏有煤、锰等20多个品种,储量富足、品位很高。周总理亲自命名的“雪峰蜜桔”香飘四海,古楼“雪峰云雾茶”从明代起就成为贡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墨晶石雕名扬宇内,先后被确定为全国500强产粮大县、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县、柑桔和优质茶基地县、畜牧业五强县。
洞口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正形成以沪昆高速公路、洞新高速公路、洞溆高速公路和怀邵衡铁路为干线,以320国道和省道S220、S221线为辅线,以四通八达的县道、乡道、村道为支线的大交通网络,山水园林洲城格局更加凸显,区域性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奠定。
二、旅游景点
蔡锷故居
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21年(1682)。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其青少年时代大都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蔡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
袁也烈(1899-1976),湖南洞口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叶挺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龙州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纵队参谋长、第七军第二十师团长。1939年后,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6年8月逝世。
湘黔古道
洞口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境内的罗溪瑶族乡进行野外普查时,发现了一条自唐代以来形成的古商道。此古道乃历史上上控云贵、下制长衡、扼守洞口罗溪的唯一通道,是湘黔古道中最长的一段,现存十余华里,路面铺满一块块青石板,蜿蜒在群山之中。古道中还发现保存完好的古驿站、风雨桥和凉亭。
史载,湘黔古道被誉为南方的“丝绸之路”,兴于西汉,至明、清臻于完善。古驿道一干线三支线自东向西穿过洞口县全境。途经洞口县西部瑶乡的这条驿道属于三支线之一,清代时称“烟银特道”。古道边一块天然大石块上,有用描边线刻手法刻出的一个大“寿”字,当地人传说是唐朝天宝年间诗家天子王昌龄所书,而这也成了王昌龄被贬于此的见证。
宝瑶古寨,是旧时湘黔古道来往商旅驻马歇憩、养精蓄锐的驿站,也是湘黔古道上难得的平旷之地,因而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这座古寨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原生态的文物古迹。如笨重的绹马石、供喂马用的马槽、关马用的马厩、残缺的寨堡和寨门以及刻有各种图案的青石板等。这里护寨的寨堡和寨门,都用石块和青砖砌筑,高约2.4米,厚度1米。主要为防匪患而修建。
古寨小巷深处有灰墙黛瓦赁子屋,石框大门上刻有楹联,檐下墙壁有绘画,线条简洁,色彩艳丽。一排排青瓦木屋吊脚楼,在群山怀抱里,在潺潺小溪边,鸡犬相闻,古风肃然。走在古寨的石板小路上,如行走在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境地。
太平桥,位于罗溪宝瑶村境内,横跨宝瑶河。系湘黔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桥墩为石砌4拱,高8米,宽4米,净跨32米。桥上建木质凉亭14扇,青瓦覆盖,两侧架有宽厚木板供路人歇息乘凉,柱枋或雕龙或画凤,栩栩如生,桥中供奉观音、关圣等神像。桥亭曾于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两次进行修复。
思义亭,是一座供行人休憩的凉亭,位于湘黔古道要隘——宝瑶与仙人桥村交界的鸬鹚岭,是湘黔古道上的标志性古建筑。亭旁另有一庵,名“朝阳庵”。亭与庵均是当年为六位云游至此的尼姑而建。思义亭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原为纯木结构建筑,因处山尖风口,屡建屡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据传,昔时宝瑶团陈再辉,家资颇富,好积德行善,特捐资重修凉亭。思义亭建筑面积66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内以4排木柱支撑,抬梁式构架,两端设拱门出入,为四柱重檐牌坊式建筑造型,通高7米余,以特制斗拱异形砖块,按不同形态组砌而成。飞檐翘角,雄伟壮观,风格独特。亭内地面全用不同色的圆形鹅卵石扎插成奇趣盎然的铜钱花、鼓锣旋、莲花等图案,十分精美。传说最初陈再辉打算用铜钱一枚枚扎插铺设于地面,后考虑防盗,改为一枚铜钱换一块小卵石铺设,卵石从60里外的洪江罗卜湾河里运来,经过筛选,大小相等,形态类似,每块卵石直径6厘米,厚1厘米左右,全系斜插。按66平方米计,共用小卵石73062块。最后铺地的费用与铜钱铺地相当。
在亭内东西两端拱门上方分别嵌砌有“金亭永固”、“亭阁庄严”、“御极道光十六年岁次申仲夏月立”、“喜修信士陈讳再辉仝缘阳氏富香”、“砖匠师罗定和、陈宗元、黄国顺、宝庆邵邑罗国祥、陈来阶、罗国平”等砖头。这些字砖,系制作砖坯时刻上字风干后,再煅烧而成。
此外,在洞口县城郊的河边,原存一段湘黔古驿道,邵怀高速的修筑几乎将这段古道摧毁殆尽,仅剩不足一华里的一小截。然而在这残存的古道上,令人惊喜地发现了十多块石碑,其年代自清乾隆至民国不等,内容涉及官员德政、乡规民约等。这些碑刻的存在,是洞口湘黔古驿道的最好注脚。
三、洞口名人
蔡锷
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洞口县山门镇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中华民国元勋。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生平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裁缝家庭。6岁由父亲发蒙,开始识字读书。7岁进私塾。11岁师从宝庆维新名士樊锥。13岁(1895年)中秀才。15岁(1897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1899年7月,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
1900年春夏之际回到上海参加自立军的起义活动。
1900年8月自立军起义失败,蔡公回到日本,继而进入东亚商业学校。
1901年12月17日,自费考入成城学校。1903年从成城学校毕业;7月24日加入仙台骑兵第二联队;9月转为官费生;12月1日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自有中国留学生的第3期)。1904年12月24日毕业。
1902年2月,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
1911年春,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7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蔡锷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蔡锷开始进行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30日,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11月1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此时他年仅29岁。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先后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昭威将军、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1915年11月11日,蔡锷秘密离京赴津,11月18日,乘“山东丸”号日本货轮秘密离津开始南下,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于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更多介绍请点击:洞口县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