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新厂大捷从容入黔
木黄会师劲旅重生
贵州省印江县在红三军与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的柏树下修建了一系列纪念设施。图为贺龙与肖克握手的雕像及会师柏纪念碑。记者 冒蕞 摄
记者 赵成新 冒蕞
上回说到,1934年9月18日清晨,为打破敌人的“会剿”企图,红六军团迅速撤离通道,向靖县(今靖州)新厂地区疾进。
新厂,位于靖县东南部,南靠通道,西临贵州。9月18日晚进抵新厂后,侦知湘敌何平部已尾追而来。红六军团综合分析战场情况后,判断这支敌人远离主力,孤军深入,于是决定组织战斗,“吃掉”尾追之敌。
经过踏勘地形,19日拂晓,红六军团领导分别下到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周密部署,为敌人精心准备了一个严密的“口袋阵”。
当日11时许,湘敌补充总队第4团首先由通道赶来,被部署在谢家铺的红军前哨巧妙引入大部队的包围圈。由于红军提前设伏,尽占地利,经过一番激战,大破敌军于新厂。
此战史称“新厂战役”,虽历时仅一天,但战略意义十分深远,是红六军团西征以来进行的重大战斗之一。红军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毙敌2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枪支300余支的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红六军团得以从容进入贵州,抵达清水江流域。
此时,贵州的敌人已然形成了森严的堵截势头,乌江北岸一带,江口、印江一线,清水江流域一线,聚集了湘、黔、桂等多路守敌。
红六军团原计划冲破敌人防线,西渡乌江,进军黔北,而中革军委的电令是奔向江口。于是,部队改变了行军路线,挺过敌人的重重伏击,终于在10月7日到达石阡甘溪。
在石阡,红六军团遭遇桂军五十九师,双方发生激战。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红五十二团,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南撤,与敌人在石阡困牛山激战三天三夜,红五十二团团长田海清与大部分战士牺牲。最终,弹尽粮绝的100余名红军战士宁死不屈,在虎井沟毅然砸枪跳崖,壮烈牺牲!
从石阡突围出来的红六军团,虽遍体鳞伤,但斗志昂扬。为保存有生力量,红六军团决定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寻机突破敌人重重围堵,以求进入黔东苏区与红三军会合。
由于这一地区山峦重叠,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很差,物资奇缺,部队许多战士都是光着脚丫、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当时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患上严重的疟疾,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手拄木杖,领导着全军行动。此时,红六军团已减员1600多人,伤病极多。
经过长时间的远征苦战,10月24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率领的前来接应的红三军,终于在贵州铜仁印江木黄镇东南的一颗大柏树下会师,两军指战员和战士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历时60多天,历尽千辛万苦,付出重大代价,冲破敌人追击、堵截、围攻,胜利完成兵团性的战略转移任务,不仅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而且探明了沿途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会师后,双方于木黄镇水府宫召开会议,确定了下一步行军方案。为避免与正向木黄进袭的敌军遭遇,10月24日下午,红六军团、红三军兵分两路向四川酉阳(现属重庆市)的南腰界继续行进。10月26日,两部顺利到达南腰界。
当天,红军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中共中央为两军会师发来贺电。根据中革军委决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六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仍由萧克、王震分别担任。两军团决定立即联合开展湘西攻势,主动进攻国民党军队,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同时,重组黔东独立师留在川黔边根据地坚持斗争,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挺进湘西。
这正是:苦旅西征入绝地,尽历风霜心不移。待到会师携手日,旗鼓重整续征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请看《第六回:巧妙迂回轻取永顺,落脚湘西策应远征》。
■手记
忠诚,照亮苦旅前程
冒蕞
孤军深入绝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突破了湘、黔、桂多路敌人的围追堵截,付出了惨痛的牺牲,红六军团最终与红三军会师于印江木黄。这是长征史上的首次胜利会师,直接促成了红二军团的重生。从此,来自两个战略区的两支红军队伍,结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形成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写下了红军长征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页。
重峦叠嶂,山高林密。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依稀从贵州的地形风貌里,感受当年红军在黔地历经的苦难与艰险。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在这段艰难异常的苦旅中勇往直前?惟有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军将士们做到了,所以他们留下了这份名为长征精神的宝贵财富。今人还在前进,所以应该把这精神财富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