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物语】茶园自然村断墙藏真义 常忆鱼水情

[来源:华声在线]

7月29日,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仍残留下一堵断墙,青砖斑驳,苔藓密布。当年红军长征中,30多位红军伤病员曾经在这里养伤。记者 徐行 摄

我是一堵断墙,青砖斑驳,苔藓密布,周围草木丛生。萤火纷飞的夜空下,我伫立在茫茫的山村沃野,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长征的一幕幕往事。这里是宜章县杨梅山镇香花村,当年被称为茶园自然村的地方,曾是当年湘南起义的红色据点。我要讲述的长征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主力部队进入宜章。国民党的民团在杨梅山镇多处山头修筑碉堡、战壕,想利用湘粤两省交界之地的复杂地形来阻击红军入湘。

在当地农会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红军先头部队打跑了前来阻击的国民党民团,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进入宜章东大门扫清了障碍。

然而,长征路上的激烈战斗,也给红军造成了众多伤亡。前有顽敌,后有追兵,情急之下,路过杨梅山时,30多位红军伤病员被迫留下到茶园自然村养伤。女红军白零嫒是当地人,便被组织安排留下来,担起照顾伤病员的重任。当时,这批伤病员就住在我这里,白零嫒组织村民们细心照顾。

茶园的上茶园、罗家庄、下茶园三个村庄四面环山、紧紧相连,是活跃的游击区。红军大部队走了,白军及其爪牙很快回到这里,天天到村里搜寻红军线索,搜捕掉队的红军战士,反扑清剿游击队和农会。

我很清楚,茶园是当年湘南起义的红色据点,参与领导开展宜章农民运动、“年关暴动”“湘南起义”组织者之一、后来英勇就义的余经邦,以前就住在我的对面不远处。当年,我亲眼看到白军对茶园上中下三个村庄疯狂烧杀,被枪杀、逃走及失踪的村民达76人,流传的民谣记下了这一惨景:“茶园三个湾,烧得一片光,饭碗冒一个,筷子冒一双。”

红军长征前脚刚走,白军及其爪牙又来反扑,村民们都恨死了他们。虽然遍体鳞伤,但茶园人民,照样挺直腰杆,勇敢地照顾这些红军伤病员。

村民们发现,由于山高林密,白军及其爪牙白天才敢来村里搜查,一到晚上都赶回了城里。为了保护红军伤病员的安全,村民们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白天把伤病员藏在村外大山里的观音岩山洞,晚上再把伤病员接到村里住进我这里。

一言一行中,我深切感受到村民们对红军这支穷人队伍的深情厚谊。每天,村民们煞费心思地乔装打扮,借进山砍柴的机会,给藏在山洞里的伤病员送饭、熬药。有几次,村民路上碰到白军爪牙被盘问,都机智地周旋了过去,有惊无险。到了晚上,天气转寒,山洞太冷,村民们不敢打火把,借着月光,踏着夜色,肩背、手抬、挽扶,抄小路又把伤病员们接回村里,到我这儿住下……为了给伤病员加强营养,白零嫒还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炖了,给伤病员补身体。

就这样,周而复始30多天,在村民们的精心照顾下,除了一位重伤员因救治无效被掩埋在大指被岭外,其余红军伤病员均获得了宝贵的康复时间,后来都陆续去追赶长征大部队。

茶园人民情谊深,真是山亲水也甜。这个智救红军伤病员的感人故事,我亲眼所见,村民们口口相传,感动人们好久好久。解放后的1976年,宜章文化馆的干部们知道这个故事后,几名编剧、演员在茶园蹲点了个把月,将故事采编成祁剧《红军长征过茶园》,到多地进行汇演,被人们四处传唱。

茶园没有在战乱中倒下,茶园人民永远是那么坚强。如今80多年过去了,历经风雨飘摇,我的身躯只剩下断壁残垣,但我至今仍坚强伫立在这里,守望着茶园这片红色热土。我的周围,千疮百孔早已掩映进绿树和瓜果丛中,山青水绿的美丽乡村,一派欣欣向荣,焕发着新的生机。

记者 张斌 通讯员 曾伟鸿 罗婉铭

 

相关专题:长征物语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