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通道转兵,奏响长征伟大战略转折先声

[来源:华声在线]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恭城书院。

记者 童迪 摄

记者 周帙恒 黄巍

1934年12月11日,在湘西南边陲渠水河畔的一座小县城,中央红军负责人召开了一次“飞行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濒临绝境的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通道会议”,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使中央红军暂时摆脱了险境,奏响了长征伟大战略转折的先声。

8月上旬,记者加入党报联盟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团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重温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飞行会议”改变红军命运

恭城书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的县溪镇,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座古书院,为何会走进中国近代史,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那还要从1934年的那个冬天说起。

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余部疲劳不堪,序列不整,1934年12月,红军通过老山界后,分三路进军通道,计划由此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此时,国民党军已在前方摆放了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如果不改变原定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2月11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通道县城,为了统一作战思想,大家决定停下开会商量,“会场就设在了恭城书院。” 通道转兵纪念馆负责人郑湘说,由于书院房子多,红军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

时间定格在1934年12月12日。会上,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但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郑湘说。

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通道临时会议促成了通道转兵,使中央红军暂时摆脱了险境。怀化市文联主席杨少波认为,通道会议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神奇的通道转兵,红军就不会掉头向西进军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也就不会有遵义会议。

红军与侗乡儿女鱼水情深

就在中央红军转兵贵州的同时,一部分伤员因为赶不上大部队而留在了通道,他们从此安定下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来自中央红军三军团警卫营营部的邹盛栋便是其中一位。2012年,97岁的邹盛栋因病去世,采访团一行来到邹家,65岁的长子邹贤松讲述了父亲的光辉岁月。

“爸爸至死都不后悔当红军,闹革命。” 邹贤松说,出生在江西上犹县的父亲15岁便参加了红军,1934年12月,红军进入通道后在梨子界遭到敌机猛烈轰炸,父亲左眼被炸瞎,后背也进了一块弹片。与大部队失散后,淳朴的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邹盛栋,从此他就成了通道人。

红军长征期间,有40多位受伤的红军战士留在了侗乡,很多善良的侗乡同胞,正如对待邹盛栋一样,如亲人般地照顾了这些掉队失散的红军战士。

为了迎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通道转兵纪念馆正在进行扩陈提质,恭城书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住所、办公区也在进行修缮和复原陈展。随着以恭城书院为核心的“通道红色文化景点圈”景区建设,并与周边地区联手打造“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神奇的“通道转兵”还将在给这座侗乡增添更多神奇色彩。

相关专题:雄关漫道——党报联盟重走长征路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