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湘女”芙蓉花开天山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冒蕞]

芙蓉雪莲并蒂开,湘疆两地一家亲。66年前,“八千湘女”不辞路遥志愿来到新疆,在茫茫大漠戈壁扎根一生,奉献一生;如今新一代湘妹子紧跟前辈的步伐,在西北边疆这片土地挥洒青春,续写新篇——芙蓉花开天山下

8月9日,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前排右六)与湘女代表亲切合影。关丽娜 摄    

1950年7月21日,《新湖南报》第三版刊登招聘启事。(资料图片)    

年轻湘女(中)和维吾尔族女同胞在一起。(资料图片)

记者 冒蕞 实习生 黄燕琳

66年前,一列列绿皮火车满载一群群心潮澎湃的湘妹子,从长沙小吴门火车站出发一路西行,驶向当时被称为迪化(现乌鲁木齐)的地方。

合着列车上反复播放着“年轻的人,火热的心,跟随毛泽东前进”的歌曲,年轻的湘妹子们一路欢笑一路歌唱。她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次旅程将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将让她们在多年后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千湘女”。

1950年,《新湖南报》刊登了新疆军区征召女兵的消息,拨动了湖南许多花季少女的心弦。之后的两年间,陆续有8000多湘女响应号召,应征进疆。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湖南妹子,远赴新疆垦荒援建,她们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不仅补充了许多生产建设岗位,更从生活面貌上改变了那块不毛之地。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儿孙。”这是“八千湘女”无怨无悔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写照,她们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青春,用湘妹子吃得苦、霸得蛮的品质,在茫茫大漠戈壁上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今年正值“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8月9日至11日,湘疆两地党委政府、政协携手共同举办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系列活动,向当年那群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的湖南妹子致以敬意。

1. 异乡,成了故乡

“一片戈壁滩上,看不到半个人影,半棵树。”得知自己受邀参加纪念活动,今年80岁高龄的湘女彭菊华特别激动,回忆起旧日时光,她告诉我们,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1952年的冬天,进疆后初次来到兵团17师51团3营时的情景——营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从戈壁滩上一个个“地窝子”(在地面以下挖出形状四方的坑,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用来居住)里钻出来,列队鼓掌欢迎从湖南来的女兵们,“吓了我们一跳,简直像变戏法。”

今人或许难以想象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彭菊华和许多湘女忍受着新疆冬季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和许多兵团的男战士一起在戈壁滩上屯垦开荒、洗碱灌地、修沟渠、建水库。饿了,就以玉米糊糊或是又干又硬的面饼充饥,累了,就坐在沙地上休息会儿继续劳作,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长不少于10个小时……

2.  这群湘妹子为何不辞路遥前往边疆

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的问题,让兵团战士安心扎根,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

于是,从1950年到1952年,约有8000名湘女志愿参军响应征兵号召进疆。这八千湖南女青年报名参军,西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拓荒创业,组成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并在那里生儿育女,成为了“戈壁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也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

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上,湘女们同兵团的男战士一同劳作,用爱、宽容、大义和坚韧哺育孩子,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湘女们的青春不知不觉流逝。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湘女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湘女们的满头青丝已成华发。

难以排遣的乡愁,成为进疆湘女心中最要命的痛。由于天高路远,有的湘女从离开家乡那刻起,就再也没机会回湖南,很多湘女此生都没有再见过父母,这令她们终身抱憾。66年过去,对她们而言,故乡,变成了异乡,而异乡,早已成了故乡。

在8月9日举行的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张春贤是这样评价湘女们的贡献的——

“八千湘女”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内地来疆的同志,为建设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生动写照。“八千湘女”的到来,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和男同志一道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有力促进了屯垦戍边事业的稳定发展;“八千湘女”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新疆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八千湘女”的到来,与少数民族群众手拉手、结对子,传播现代理念、帮助生产生活,增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3. 精神,不容忘却

“如果再让您选择一次,您还会坚持来新疆的决定吗?”令人动容的是,在座谈和走访慰问中,记者采访的每一位湘女,无一例外地回答“会坚持”。这些老人们大都满头银丝,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始终没改变她们坚毅的眼神和乐观的态度。

“‘八千湘女’的精神已经融入新疆大地,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张春贤在座谈会上的讲话饱含对湘女们的敬意,他说,湘女进疆时,新疆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产条件十分落后。但湘女们以强烈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了建设新中国的佼佼者。

“在‘八千湘女’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性格,体现了湘妹子的大情大爱、至刚至柔、坚毅执著、勤劳聪慧。”张春贤认为,“八千湘女”的精神已经成为“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新疆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湘女的精神不容我们忘却,更重在弘扬和传承。省政协主席李微微在座谈会上说,重温历史,是要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湘女精神,体现了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历史传承,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进,进一步巩固“芙蓉雪莲并蒂开”的深情厚谊,进一步传承“湘疆两地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全力做好对口援疆工作,不断深化湖南与新疆两省区交流合作。

4.新篇,正在续写

侯林霞的母亲周台群今年已81岁高龄,是一位来自益阳的湘女,1991年从医生的岗位上退休。在侯林霞的眼里,母亲的身影是一个标杆,一盏明灯。

“妈妈说她永远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新疆建设得越来越好。母亲说,她爱新疆,因为新疆是她托付青春、托付生命的地方。”在母亲的影响下,侯林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兵团,也成了一名医生,她多次放弃外调机会,一心扎根兵团,为当地群众解病痛,除疾苦。

如今,侯林霞自己的孩子也已经从内地大学毕业回到新疆工作,她在座谈会上自豪地说:“我们是湘女们的后代,身上流淌着湘女们的热血,为了父母亲殷殷的叮咛,为了继续父母亲们开创的事业,会永远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守护她们的成果、守卫和建设祖国边疆。”

和侯林霞一样,新一代的湘女正在不断涌现,她们用实际行动秉承着一如66年前“八千湘女”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让绚烂的芙蓉花继续盛开在天山脚下。

今年32岁的廖玲玲是衡南县规划局副局长。2014年3月,她放弃和爱人的备孕计划,来到吐鲁番市鄯善县援疆,负责该县城市规划审批管理。2年半的时间,从未想过会来边疆奉献青春的小女人,已然成为了促进汉维交融的骨干力量。想家的孤寂和没能要孩子的遗憾,也渐渐被维吾尔族同胞的热情温暖。“一位维吾尔族同事,通过档案得知我生日,偷偷邀上小伙伴为我庆生;一位奶农,去她家买牛奶却从不收我钱。”

黄敏是湖南援疆队首位“90后”队员,1990年出生的她是湘南学院康复治疗学教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师。2014年8月援疆,任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经过2年的历练,黄敏的心已经深深扎在了吐鲁番。“援疆不是一时一刻的冲动,而是聚沙成塔的力量,我相信,通过一批批的援助,这里的教育一定能进步。”

吐鲁番市委副书记、湖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姜欣,去年“4·23”大风灾期间,她率援疆干部参与抗灾,营救出3名受困群众,自己被大风吹着走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不辱使命。这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的身上流淌着湖湘儿女的血液。当祖国需要与自己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觉从事援疆大业无比崇高与幸福!”

……

近17年里,走进新疆支援建设的湖南干部已有7批共500多名,他们远离家乡湖南,奉献边疆大漠,于恶劣环境中艰苦拼搏、建功立业,送项目、强教育、提文化、促团结,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广泛好评。

一份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规划援助吐鲁番项目62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个,培训交流等软件项目20个,总投资69.16亿元,援助资金12.84亿元,实际到疆援助资金13.24亿元。仅去年,湖南企业和投资商与吐鲁番两县一区签约投资建设项目就有40个,总投资85.86亿元。

纪念“八千湘女”进疆66周年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那就是进一步促进湘疆合作。此次,湖南省代表团还带来了数十名企业界代表,他们将认真考察新疆经贸环境,并把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带回湖南,为两地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芙蓉雪莲并蒂开,湘疆两地一家亲。湖南与新疆亲密合作的新篇,正在续写。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