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治:让十万亩荒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一辰]

 

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刘祖治指导村民栽种紫薇花。 记者 李健 摄

留守老人“脱穷帽”,64岁贫困户盖新房

严塘镇人均水田面积少,粮食仅能基本满足自家需要,镇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弱病残成了“留守部队”,自身脱贫能力差。万樟园林落户严塘镇后,捐资200多万元为山寺、双龙等十几个贫困村开通机耕道20余公里,水泥硬化道路10余公里,修简易桥3座。

“相比以前直接给钱给物的帮扶,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刘祖治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户每年增收2000-8000元左右,这部分收入可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在园区已开发到的村组,凡7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者都可以在园区务工。目前已经有1000多个农民在园区打工,万樟园林每年给农民发放劳务工资1500万元以上。男工主要从事栽树及抚育工作,女工主要从事育苗除草,夫妻俩务工总收入多的可达7万元。

在一片桂花苗木种植地里,记者看到十多个村民在栽植、填土、除草,各司其职,其中不乏家庭妇女,还有60多岁的老人。67岁的陈菊娥来园区务工已经三年了,主要负责除草、施肥一类劳动强度小的活,她笑着说:“在这里干活不累,能赚钱还能锻炼身体。”

64岁的周汉伟也是其中一员,他在园区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就能领到100元工资。通过园林务工和土地流转,他成为当地脱贫的典型。回忆过去光景,周汉伟深有感触:“3年前,我家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被评定为因残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岁了还要出去务工。现在我和老伴都在园区务工,加上土地流转增收,我们一年收入近5万元。”他说:“园区的工作时间安排很自由,按天计酬,家里的农活也不耽误,还能照顾好小孙女。”

距离园区仅1.5公里就是周汉伟家新盖的楼房,周汉伟热情地邀请大家去他家做客,两层的粉蓝色小洋楼与旁边的旧房形成鲜明对比。在宽敞漂亮的新房里,周汉伟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家今年年初就正式脱贫了,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成立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合作户年收入10万元

“让荒山变绿、农村变美,让农业变强、农民变富,让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这是万樟园林给当地老百姓的承诺,在一步步兑现承诺的过程中,严塘镇的村民生活发生了变化。

竹坪村党支部书记陈剑介绍,自从万樟园林落户严塘镇以来,竹坪村全村流转林地1000多亩,水田近200亩,村组集体收入每年增收10余万元,村民每年务工收入100余万元。全村贫困户60户,已脱贫35户,其中22户通过在万樟园林务工脱贫。

同样受益的还有高径村,高径村党支部书记段新华告诉记者,全村有100多位村民在园区务工,31户贫困户,现已脱贫12户。不仅钱包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在万樟园林投资500万兴建的高径村农民公园内,村民跳广场舞享受休闲时光。以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相继返乡到园区务工,很多田土重新被利用起来。

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万樟园林集团注册成立了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以一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为平台,让已入社的183户农户自己拿出土地并种植苗木花卉,公司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按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协议对农户种植的苗木花卉包购包销,确保农民增收。

竹坪村村民谭东美是合作社的股东。过去,为了赚钱供小孩上学,她南下广东多地,常年在外务工,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只能在工厂做计件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月收入仅1200元。2012年,她加入合作社,承包了7亩多地种植紫薇、杜鹃、红叶石楠等苗木。一开始她不懂种植,刘祖治请专家上门为其传授技术,指导育苗栽培。眼看着苗木长势越来越好,谭东美的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增加。去年年底,她一算账,年纯利润将近10万元。“没想到就在家门口创业,比外面打工赚得还多!”说到这里,谭东美喜不自禁,下一步她计划再承包6亩地扩大种植规模。

“带动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让更多的茶陵百姓不再背井离乡中赚钱。”这是刘祖治的理想,他表示:“预计到2020年,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将发展花海特色旅游产业和森林体验康养休闲旅游产业,让荒山实现复合式经营、综合型开发。”

上一页  |  下一页2 / 2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