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新乡贤|向亮华传统文化推广:从鞠躬行礼做起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国斌]

寻访新乡贤

向亮华:从鞠躬行礼做起

6月4日,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图书馆,向亮华告诉小朋友读古书要用手指着读出来。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人物档案

向亮华,男,1954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小学教书。1975年被推荐就读于河北保定电力学校。毕业后在昆明、内蒙古、浙江等地工作,后落脚衡阳。2006年,从衡阳有色总公司退休。2012年,回象鼻嘴村定居。他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喜欢读历史类、传记类书籍,曾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媒体发表散文。2013年开始,在象鼻嘴村推广传统文化。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从国企退休的向亮华刚回村那会儿,在村民眼里就是一个“书呆子”——碰到谁都要鞠个躬,哪怕对方是刚学会走路的儿童。

“你又没犯错,鞠什么躬?”村民们表示不解。

情况从2013年起发生了变化:走在路上,也有人向他鞠躬行礼;婆媳之间,关系日渐融洽;村民扯皮的事少了……

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他发起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的行动。三年来,他在象鼻嘴村举办了上百场孝道、女德、幸福老年等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村里还将《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印发给每家每户。

1 回乡定居原本是养老

2012年,已退休6年的向亮华,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回到离开了30多年的故乡象鼻嘴村。他建起一座平房,名曰“亮园”。门上挂的木刻对联“风云多赏会,物我俱忘怀”,透露出他的人生态度。

6月初,记者走进“亮园”。院子里,他亲手种的瓜果蔬菜绿叶葱茏,开始挂果。

坐在瓜果架旁,清风徐来。62岁的向亮华告诉记者,当初回到老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养老。“家乡空气好,就想回来种点菜,好好读一点书,研究研究《群书治要》。”这部书是中国古圣先王治国教民的精华,向亮华极为推崇。

然而,回到象鼻嘴村后,有一件事对向亮华刺激很大,最终改变了他回乡仅仅为养老的想法。

回到家乡来,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零溪镇的10多个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家里没有书、笔、纸,但有麻将、扑克牌、字牌。他还经常看到,父母和爷爷奶奶追着喂饭给孩子吃,儿童去幼儿园时书包都是大人背着。“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出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担当?”向亮华忧心忡忡。

面对当地农村麻将成风、文化荒芜的情况,他开始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这与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向平华“农民富了口袋贫了脑袋,必须文化强村”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亮园”,记者看到了一封2013年9月20日向平华写给全村父老的“家书”:“全村401户家庭,钱挣得越来越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一些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及邻里之间,矛盾无时不有,吵架斗殴时有发生……该如何使每个家庭都过上和谐、美满、欢乐的幸福日子?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先哲圣贤的书籍,用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几千年的孝文化来解决这个社会和我们村当前的局面。我准备成立象鼻嘴村孝文化办公室,重点从娃娃抓起,让象鼻嘴的孩子们从小就有孝心,长大后行善举。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教育好自己。我还将组织女德班、兄弟班、邻里班、朋友班、学习传统文化班。”

2 成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到目前,象鼻嘴村已举办了上百次孝道、女德、家风家教、幸福老年等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创办了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和养老院,组建了老年艺术团、腰鼓队、龙船队等。

“我是第一次听说‘弟子规’这三个字。”幸福老年传统文化课程开班时,年过八十、双目失明的村民李华山也被人搀扶进课堂。学了《弟子规》后回到家,他每天放光盘听,如今已能背诵大部分。他天天琢磨,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教每个人成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在象鼻嘴村的几户人家,记者看到,家家户户有《弟子规》和向亮华编写的《家和万事兴》小册子,墙上贴着弘扬孝道的宣传画。大人小孩,很多人能背诵《弟子规》。

走进村里的幼儿园,从布局到教学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圣贤的教诲。教室墙壁挂着一米多高的孔子像。外面墙上写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警句。按照向亮华的设计,课堂上孩子们摇头晃脑背诵《弟子规》,饭前老师带领孩子大声地诵念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2015年9月,在象鼻嘴村走出去的湖南省书协副主席胡紫桂资助下,面向全村孩子的公益书法培训班开班。10岁的周晶莹,从未缺席每周一次的书法课,大半年过去了,现在毛笔字写得有模有样。他爷爷对记者说:“自从参加书法培训班、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后,莹莹比以前懂礼貌,在家里更加乖巧听话了。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是对的。”

3 村民已习惯见面鞠躬问好

6月3日下午,阳光下的象鼻嘴村,一派宁静安详。

记者随向亮华在村庄里漫步。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突然弯腰鞠了一躬:“向爷爷,下午好!”向亮华也微笑着鞠躬还礼:“下午好!”

“如今在我们村,小孩子见到长辈时鞠躬行礼,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向亮华告诉记者。

记者在村里走访发现,村民都习惯了见面鞠躬行礼。在养老院做饭的阿姨见到记者,也大方鞠躬问好。

以前可不是这样。向亮华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给村里的党员、组长讲授传统文化时,走上讲台首先深鞠一躬,下面的人一愣,转而哄笑:“向老师,你又没犯错,给我们鞠什么躬?”

“成熟了的高粱、稻子都是弯着腰的,只有稗子是高昂着头。”向亮华说,只有低下头,人的谦卑之气才会上来。

儿女在北京和衡阳工作,向亮华放着天伦之乐不享,回到老家“折腾”,很多人觉得向亮华“傻,有病”。村党支部书记向冲是向亮华的侄儿,刚开始也不解,“一分钱没有不说,有时候还被误解”。

推广传统文化之初,许多村民怀疑向亮华是在搞邪教、搞传销。“还有人打电话到派出所举报。”象鼻嘴村妇女主任陈炎欣笑着说。有民警穿便服“混进”培训班听课,听了两节课出来说,“这个好”。

4 一年多没喊过“爸爸”的儿媳妇变了

31岁的王腊年,在慈利县城长大。大学毕业进了广东的一家外贸企业做翻译,与象鼻嘴村的李志结婚后,2014年,她停薪留职回象鼻嘴待产第二胎,原计划孩子断奶后就回广东上班。当年10月参加村里举办的传统文化“女德班”后,她决定在家“上孝父母,下育幼儿”。王腊年对记者说,上了女德班后,“我明白了一件事,教育孩子、侍奉公婆比挣钱更重要”。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被公认为最有效果的就是女德班。

“刚开始村里的妇女都不愿意参加,为了请她们进教室,凡是来的都发一套餐具,尽管如此,第一天才有60余人。”陈炎欣说,听了一天课后,都觉得讲得好,值得听,第二天来的人更多了。7天女德班,共有150余人参加。“女人要性情柔和,才能相夫教子”,“你现在怎么对待公婆,将来儿女就可能怎么对待你”……课堂里,湖南女子学院老师及向亮华的一席话,让不少人深受震动。

女德班结束前,大家上台分享心得和感悟,纷纷自省,觉得以前没有尽好一个母亲、妻子、媳妇的责任,甚至有人痛哭流涕。

女德班开班时,村民刘次高请人劝他小儿媳妇来听课,起初她不肯来上这个“无聊的课”,后来实在经不住劝就来了。听完课后,回到家,儿媳妇就喊了刘次高一声“爸爸”,还给他买了一条烟。

“在那之前,她有一年多没喊过我了。”80岁的刘次高对记者说。

有一次,全村400户家庭都收到了一份检讨书。

原来,是村里一个媳妇和婆婆发生冲突,推了婆婆一把,导致婆婆骨折。从女德班出来后,儿媳妇自觉过分,写了一份检讨书,向全体村民承认错误。

如今,村里扯皮的事少了,村民对老人更孝顺了。

采访手札

重拾邻里温情

李国斌

在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一些基层干部担忧,现在有的农村,修路修桥,无人牵头;贫弱乡邻,无人过问;水利兴修,无人去管;邻里纠纷,无人协调;红白喜事,无人操持。很多公益活动都变成了金钱交易,故乡也不再是亲情乡情的温暖港湾。

如何才能让乡土社会重拾邻里温情,让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乡邻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象鼻嘴发生的事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答。

象鼻嘴,中国南方农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

过去,这里一些人物质生活富裕了,却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整天打牌混日子,吵架打骂是常事。三年前,村里许多人没听说过《弟子规》,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而传统文化回归乡村后,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学习《弟子规》,上传统文化课,上到耄耋老人,下到三岁幼儿,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肚子里有货”的象鼻嘴人,弯下了腰,低下了头,懂得谦卑,内心充实。

村庄、房子,只是外壳。当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口袋日益充盈时,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在哪里?

幸运的是,象鼻嘴村有向亮华。他从这里走出去求学,30多年后又回到了故乡。不仅人回来了,而且把断裂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找了回来。他不辞辛劳,从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中,撷取提炼出适合现代人的内容。如他编的一本《家和万事兴》的小册子,就讲述了“父母道”“夫妻道”“婆媳道”“朋友道”等,告诉每个人如何在生活中扮好自己的角色。

他推广普及传统文化,为象鼻嘴的村民唤回了飘散的魂。

改变因此而来,象鼻嘴村村民发现,今时不同往日了:大家都习惯了见面鞠躬问好;以前学生碰到外人会开粗口骂人,现在都变得懂礼貌;很久没叫一声爸爸的儿媳妇叫爸爸了;总挑婆婆错的儿媳妇给婆婆磕头认错,还给婆婆置办冰箱、洗衣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亮华在象鼻嘴村开展的试验——从传统人文精神中寻找支点,为当代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范例、一种可能的路径。

重视“新乡贤”的独特道德文化作用,无疑是解决当下农村许多现实问题的一剂良方。

众说新乡贤

“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

村民发生了很大变化”

向亮华是我们村第一位大学生,也是我学生时代最崇拜的偶像。他退休后回到故乡,全身心投入到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身体力行、以身为范教育村民、培养后人,以故乡为基地,辐射到全市数十个乡村,为当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起了很好的榜样。

——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胡紫桂

最开始,我对他推广传统文化,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直到一次党员培训班,让我态度大变。我发现,传统文化培训班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教每个人如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非常有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村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有称呼老人“老不死的”,有儿媳妇打骂公公婆婆的,现在这样的事都绝迹了。

——象鼻嘴村党支部书记向冲

向亮华在村里支持下推广传统文化,充实了村民的内心,让我实现了老有所乐。这几年提倡敬老爱亲等优秀传统文化,村里风气大变,儿女们也都很孝顺我,常常回来看我。大女儿工作很忙,但是隔段时间,就回来做几个顺口的菜给我吃。

——象鼻嘴村老人李华山

以前在城里帮儿女照看孩子,现在孩子都大了,刚好回来学点文化,帮帮村里的老人。向亮华搞的传统文化推广,目的之一是希望大家孝顺老人,包括养老院的老人。这件事做得好。老人们在这里搞点活动,学学《弟子规》,过得很开心。

——象鼻嘴村养老院义工陈阿姨

每周六下午,我都会带着9岁的儿子从慈利县城赶到象鼻嘴村参加书法培训班。培训班是免费的,更重要的是氛围非常好,孩子们学习非常认真。向亮华老师和书法培训老师都是义务教学,孩子能体会老师的奉献精神。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孩子书法进步很快,也比以前懂事了。

——慈利县城居民姜岚岚

相关专题:

寻访新乡贤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