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新乡贤
周衡光:周家大院守望者
周衡光(右一)经常和大院里的老乡聊天。 湖南日报记者 刘桂林 摄
航拍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古建筑群由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新院子、子严府、四大家院六组民居宅院组成。贤水河从前面蜿蜒流过。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人物档案
周衡光,男,号红玉洞人、楼兰居士。知名书画家,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者。
1930年农历正月初九出生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周家大院子岩府。1936年,入周家子弟学校(即周家私塾)读书两年。其后,在零陵区读高小、初中、高中。1950年考入当时的零陵县人民银行工作。1955年到新疆,先后就职于人民银行焉耆回族自治县中心支行、库尔勒市计委(发改委)。1990年退休。2002年回到零陵区,2004年定居周家大院至今。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何国庆
通讯员 蒋蒲英 杨万里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或许是一种正在实现的梦想。
但,生活在古老村落的人,却是“家常便饭”。举手投足,都是山水相依。那种乡愁就在身边。
周衡光就是被乡愁萦绕的幸福人。
“耕读传家”家风熏陶周家大院500余年。生于此、离乡几十年、最终归于此的周衡光,以守望者的姿态,成为周家大院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周衡光今年86岁,是周家大院最年长的人。
周家大院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依山傍水。依的是锯齿岭,傍的是贤水河。
周老86岁,一点不显老
这个地方,曾叫过“何仙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中,“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就在红玉洞修炼成仙。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6月2日,第一次拜见周老时,记者很是惊喜。
86岁了,虎虎有生气。脸色红润,步履轻盈。一点不显老。
“伯伯生活很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晚上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要么写字,要么在院子里转转。”周老的侄儿周明芬笑了笑说,“伯伯快要成仙了。”
这些年一直跟在周老身边的侄女婿刘维接腔:“周老脾气性格好,冒看见他发过火。青山绿水,环境好。他不高寿,谁高寿?”
采访结束在周家大院旁边的一家小餐馆吃晚饭。周老连吃了3碗饭,胃口真好。
“游学”大院,乐此不倦
当天上午,周老正在子岩府练字。涧岩头村支书周新花走进来对周老说,一个朋友的小孩要参加高考,求他一幅字,讨个吉利。周老爽快地写了“耕读传家”。周老写得最多的就是这幅字。
天井处凉快。外面的太阳大,热。周老说,要出去走一走。出门时,连草帽也没戴一顶。走出子岩府,穿过一片青翠的田野,往右拐,走一段就到了老院子。周老说:“这是周家大院‘年龄最大’的院子,老掉牙了,但越老越有价值。”
周老介绍说,老院子是周家大院创基始祖周佐的院落。周佐仅有一个庠生的功名。周佐生有三子。老三周希圣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成为涧岩头周氏家族第一位士子。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父因子贵。周佐被明朝廷诰封了一个刑部右侍郎的荣誉称号。周希圣盖起了第二座宅院——红门楼。周希圣长子周自稷官至四品,曾任顺天府通判。周自稷在红门楼以东30米处,又兴建了一座宅院,即“黑门楼”。将大门漆为黑色,以别于红门楼。周家后人将红门楼与黑门楼并称为“尚书府第”。
周希圣的第九代孙周崇傅“横空出世”,便有了子岩府。“四家大院”是清末民初周家大院最后一座宅院,由周正琪四兄弟修建,也是周家大院著名的“官商豪宅”。其中,炮楼与“培园书院”最引人注目。
周家大院占地近100亩,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被誉为湘南的“民间故宫”。名气大了,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周老当起了导游。从子岩府出发,到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四家大院、新院子,再走回子岩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周老说:“几百年前,周家始祖也仅仅是一个识文断字、粗通文墨的读书人。一个家族兴旺发达,靠的就是‘耕读传家’。勤劳持家,读书为荣。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不断宣扬。”
周新花说:“周家大院住了这么多人,一直和睦相处,但有时候难免有些矛盾与误会。周老出面做调解工作,大道理小道理都讲。他讲句话,比我们村干部还管用。德高望重,乡亲们信服。”
回到子岩府,周老意犹未尽。他说:“如今,年轻人玩手机,上网络,看新闻。这是好事,大势所趋。但不要忘了传统,忘了历史,忘了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家史、国史,都要懂一点。每次,看到一些年轻人来周家大院参观,我就高兴。我带带路,讲一讲,再累也愿意。”
子岩府“雅居”,诗书画一体
背靠贤水河,正对着周家大院,子岩府右边的一排房子,叫“雅居”。
这是周老的居所。“雅居”两个字是周老的弟弟周克强书写的。
周老家是个大家族。4兄弟,4姐妹。上有两个姐姐,周老是长子。4兄弟,3个是书画家。
“雅居”走廊上,周老书写的李白《将进酒》匾额很醒目。周崇傅画像下的两把靠背椅也“充满了诗意”。一把刻着“两袖清风处世 一身正气为人”,另一把刻着“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都是周老书写的。
片刻,周老搬出了一大堆获奖证书、小册子。
这些小册子,都是他自己掏钱编印的。有介绍周家大院的年历式小画册,有题为《濂溪家风》的周崇傅书法作品册,有打印的各种资料……
他还把一幅一幅书画作品,翻拍成照片,送给参观的人。
6岁练书法,练了80年
500余年前,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从永州道县迁入。周氏子孙恪守“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祖训。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名篇,“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与品格激励后人。
周衡光是周敦颐的后裔、周崇傅的曾孙。
周崇傅何许人也?周崇傅字少白,号子岩。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周崇傅就是部将。左宗棠“抬棺西征”,周崇傅督办军需。官场几十年,周崇傅曾“乞归永州”,主讲苹州书院。后世评介他“刚正清廉,能文能武”。
“我就出生在这里。”周老站在子岩府的空坪上,指着一栋旧屋说。他又指了指脚下的空坪:“那是正屋,这是偏房。偏房也要恢复原貌才好。”
“周家私塾,读了两年。6岁练书法。”周老说。
周老练了整整80年的书法。
逢年过节,或左邻右舍办喜事,周老都要写上几幅字送人。唐诗宋词,警句格言,应有尽有。邻居们讲周老有学问,随和。
入疆47年,回归故土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周衡光是周家大院最年长的人。德高望重。
周家大院有宝,有福,有底气,有底蕴。
其实,周老并不一直在周家大院。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新疆。
周老找出了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标注:“湘省第一届体选衡阳专区代表队 55.5”。
“我是左边第一个。”周老指着照片说,“这是篮球队。打完比赛,回家吃了碗粥,就往新疆赶。新疆那么远,妈妈都掉眼泪了。”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周衡光是长子,是孝子。长子要成家立业,孝子也要出远门。
“游必有方。我当然是有方向,有目标的。”周老很洒脱,也很风趣。当时,他谈了一个对象,是新疆八一农学院的学生。
“拿时髦的话说,也是为了爱情。”周老点到为止。
1950年,读了14年书的周衡光考上了当时的零陵县人民银行,还当了篮球队队长。1955年,由湘入疆。零陵,长沙,甘肃武威,新疆焉耆。搭汽车,坐火车,再搭汽车,花了半个月时间。
“那时候,没有什么文件,就凭一张路单。上面写着‘请沿途各站放行’。”周老说。
从焉耆到库尔勒,再退休回到焉耆,周老在新疆呆了47年。
“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周老一直在眺望故土。年纪越来越大,乡愁越来越浓。
2002年,25岁入疆的周衡光,回到了永州零陵区。时年72岁。他的两个弟弟和女儿留在了新疆。回到零陵不久,周老干脆搬到了周家大院,住进了雅居。
“回来主要是想做点传统文化传播。”周老说,“永州文化底蕴深厚,像周家大院这样的古村落有不少。家底厚,不传播,不传承,慢慢地就会变薄。”
周老仿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首《家风铭》。其中有这么几句:“观不在高,有仙则名;院不在雅,有气则灵。耕读世家,清风满盈。”
阳光风雨中,周家大院静谧地镶嵌在永州之野。
日出日落。一个老人,还在守望……
■采访手札
贤人在,水长流
陈惠芳
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词“怀旧”。“怀旧”到底有几层意思?
在某种境遇下,“怀旧”被视为一个人年纪大了,心态老了,才有缅怀过去、留恋过去的情绪。“怀旧”甚至被当成贬义词。
从事记者30余年,我走遍了三湘四水。近年来,特别喜欢看看古镇、古村、古巷,包括古建筑与遗址。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落入了“怀旧”的“圈套”之中,是不是也老了。
但,一种感觉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我固执地认为,“怀旧”是一种美德、一种对传统的回溯、一种心里的乡愁。
印象中,湘南更适合“怀古”。“古”的东西,保存得较好。周家大院就是一个典型。
去年9月,我第一次到周家大院,六大院都看了,但属于“走马观花”。主要是没有接触一个人,一个关键的人。
这个人就是周衡光。
周衡光是周家大院最老的人,是见证周家大院最久的人。
跟着周衡光又走了一回周家大院,感觉硬是不同。不仅仅是他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他传经送宝,不仅仅是他给左邻右舍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在于他的个人修为与品行,影响了邻里乡亲。
为什么周衡光72岁还要回归故土?为什么他86岁还不辞劳苦地“游学”大院?只是因为“叶落归根”?只是因为“怀旧”吗?
读私塾出身的周衡光,走南闯北,也见过世面。他最终选择周家大院,终其一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感召,是因为淤积于心的乡愁需要排遣与稀释。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并乐在其中。
我对“怀旧”的固执感觉,在周衡光身上得到了印证。
周家大院前面有一条河,叫“贤水河”。贤人在,流水长。
站在子岩府天井里,望着被飞檐切割的天空,白云飘过,我不禁浮想联翩。
坐井观天,是带贬义的成语。故步自封,缺乏创新,当然不对。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井”值得探究。一个家族,一个古村落是不是一口井呢?传统文化、良好家风,就是由无数这样的井构成的。每一个人守望着这样的井,每一个人坚守着这样的井,大有益处。
天时地利人和。周家大院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周家大院一直姓周,姓了几百年的周,围着吉祥,围着和谐。
10余年来,周衡光守望着周家大院。也许,他不能给周家大院、给周氏子孙带来物质享受,但他正在留下精神财富。被传统文化感召的老人,也在感召身边的人。
周衡光是老了,但心态不老。这方水土滋润着他,诗书画滋润着他,传统文化滋润着他。
正如周家大院风火墙的花纹,沧桑而年经。大自然的风化,成就了绝美的工笔。
■众说新乡贤
“周老这样的人
越多越好”
我在村里当支书,当了22年。1999年,周老回周家大院时,我们有过交道。周老正式住回来,也有10多年了。
感觉最深的是周老性格好,身体好,有文化,有头脑。
涧岩头村有240多户,周家大院就占了160多户。90%姓周。周老每家每户都去过,讲典故,讲道理,送册子,送对联。很热心,爱帮忙。说句话,有分量。村里好多事搭帮他照应。
——涧岩头村支书周新花
周老回来后,我一直跟在他身边。一是照顾他,二是学点东西。
周老的老伴去世多年。一个儿子在厦门,一个女儿在新疆。不过,周老身体好。退休后,从来没有住过院。
按过去的说法,周老就是周家大院的族长。德高望重。村里人都听他的。
周老还喜欢参加书画笔会。我陪他出去过很多次。他说,人老了,更要学习。
——侄女婿、书画爱好者刘维
伯伯是文化人,不像我这个大老粗。我最佩服的是伯伯的本事,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写诗,写字,画画,样样好。
伯伯在周家大院有地位,有影响,我也跟着沾光。
——侄儿周明芬
做人就要做周老这样的人。要学就学周老这样的人品。
时代变化了,很多东西更新了、消失了。但民族的根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不能消亡。这是我们的精气神。
周老最可贵的是,以身作则,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保护,在传承。
周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永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三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