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的“湖南实践”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记者 曹娴

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成果随处可见

“春日正好,一个个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的乡村欢迎大家去做客!”4月26日,首届湖南省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发布会上,长沙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余笑变身“旅游大使”。

农舍变民宿,乡村变景区。美丽的风光、干净的村容,背后离不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功劳。目前长沙市已实现乡、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覆盖,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85%以上;县城污水处理覆盖率100%,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率80%。

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带来的“绿色”成果随处可见。

长沙市节约集约用地,“寸土”不止生“寸金”。黎托片区利用自然高差,立体分层开发;隆平高科技园开发高层、多层标准厂房,节地率逾90%……“十二五”期间,长沙单位GDP建设用地量下降了32.6%。

株洲市建立起立体化低碳交通体系,目前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已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机动车尾气污染减少,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去年该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同比增加13%。

生态保护区守住“生态红线”,东江湖一级保护区和出湖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一类标准;污染“重灾区”加快蜕变,临武县分“四步走”治理三十六湾、香花岭矿区,矿区下游河流的重金属含量已由原来的超标数十倍,到现在控制在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范围内。

人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政府层面则通过两型采购支持两型社会发展,目前共有141个企业、547个产品入选我省两型采购目录,其中逾7成来自中小企业。

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31个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中,有不少可谓全省甚至全国“首创”。

长沙市在全国首个制定《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从源头上预防新的重金属污染;在全国率先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合同环境服务”试点,率先推行党政干部任期环保审计制度。长沙县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机制。

《两型旅游景区》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两型旅游的地方标准,两型旅游景区认证是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尝试;省地税局湖南石墨、铅锌矿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开全国先河;株洲将城区公交车全部置换为电动或油气混合动力车,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郴州市争取省人大颁布实施《湖南省东江湖水环境保护条例》,让东江湖成为全国首个受专门立法保护的大型水库(湖泊)……

创新,形成了一批绿色发展的模式、法规、标准。

株洲市创新机制,合理界定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管理职责,明确各级的事权、财权和行政许可权,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布局,加上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让城市环境做到白天和晚上一个样、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一个样、节假日和平时一个样。

以“保护好东江湖就是最大政绩”为发展理念,资兴市探索建立了东江湖保护基金和生态补偿机制,从2005年起,流域内每张旅游门票提取10元专项用于东江湖环保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建立专账;创新绩效考核体系,对东江湖周边乡镇不考核GDP和财税任务,同时增加对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分值。

长沙市探索形成的六种节地模式,强化了刚性约束,明确了八大类用地的控制指标和考核办法;进行了标准化管理,建立了批前、批中、批后的节约集约用地的综合标准化体系;盘活了存量,构建了用地再开发的机制。

株洲市把人性化、绿色化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心城区形成了“三主八辅”的慢行路网体系,自行车“绿道”全城覆盖;自行车租赁服务网点设置在离居民小区、商场等人口集聚区50米处左右,点与点之间距离不超过500米;坚持财政补贴公交制度,全城覆盖的公共自行车3小时以内可免费使用……从而让绿色出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表示,对于各地来说,这些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的主要方法都可以借鉴运用,分步实施。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