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飞”来赤眼蜂 天敌治虫为湘粮提质探新路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刘勇 张尚武]

【湖南,发力供给侧】

稻田“飞”来赤眼蜂

——天敌治虫为湘粮提质探新路


湖南省天敌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在繁育赤眼蜂。(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张尚武

近几天,湖南早稻插秧进入高峰期。随着秧苗移栽大田,一批批赤眼蜂,从湖南省天敌繁育中心调出,放飞稻田,去对付螟虫、稻飞虱等水稻主要虫害。

在省天敌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忙着照料一箱又一箱的昆虫卵、蛹和幼虫。中心负责人周刚告诉记者:“这看起来就像养蚕,但目的不一样,我们培育的是害虫天敌——赤眼蜂,用来‘以虫攻虫’,可少打农药,产出高品质绿色大米。”

一方面是省内稻谷压库达到历史最高,普通早籼稻流通不畅;另一方面是高档绿色香米供不应求,仍需大量进口。省水稻专家钟武云称,小小的赤眼蜂,能提升湘米绿色品质,堪称餐桌上的“供给侧改革”。

防治原理:一物降一物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生物链上的‘一物降一物’。”周刚称,我们常说的鹰抓蛇、蛇吃鼠,都是同样的道理。

然而,在自然界的某些区域或者某些时段,天敌昆虫的数量常处于“敌众我寡”状态,有的甚至完全缺乏天敌昆虫,导致害虫泛滥,引发生态失衡。

5年前,湖南天敌治虫主要用于林业。在一些风景区,森林有了病虫害,不宜打农药,林业部门转而利用天敌治虫。2011年,国家林业局支持湖南成立天敌繁育中心,由省林科院承担建设。目前,中心已驯化饲养了赤眼蜂、肿腿蜂、瓢虫等10多个天敌种群。省林业厅森防站站长刘跃进称,张家界、黄山等风景区连续几年调去赤眼蜂、肿腿蜂,这些天敌昆虫自身繁衍,已实现较好的持续控制害虫的效果,维持着生态平衡。

近几年,天敌治虫又越来越多地用于绿色农产品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心农产品从“有不有”转移到了“好不好”,化学农药残留对健康的损害,日益引发担忧。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进赤眼蜂、瓢虫,用于生产绿色大米和蔬菜。

赤眼蜂,是南方水稻最常见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天敌。省林科院党委书记周国生形象地介绍,赤眼蜂成虫把卵产到二化螟等害虫的卵里,通过吸收害虫卵的营养实现寄居,这样,害虫就会“断子绝孙”。

突破瓶颈:工厂化生产

4月13日,在省天敌繁育中心的培养室,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柞蚕卵附在一张张硬纸片上。

技术专家颜学武博士现场介绍,只要3天时间,这些卵就会破壳,不过出来的再也不是柞蚕了,而是早已通过人工“接种”实现“鸠占鹊巢”的赤眼蜂。每颗“接种”好的柞蚕卵内,均有70只左右的赤眼蜂在等待羽化。

颜学武说,赤眼蜂能治害虫早就为学界熟知,瓢虫吃害虫也曾是小学课本里的常识,但此前这些天敌很少被人工干预应用到实践中,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实现工厂化生产。

“往往是害虫成灾需要天敌的时候,天敌昆虫无法及时生产出来或者生产数量不够;而天敌昆虫生产出来了,又因为无法控制其生长进程,只能任其发展,跟不上害虫发展的节拍,最后失去防治效果。”

如今,这一难题已被省天敌繁育中心攻破。颜学武告诉记者,经过连续攻关,中心的赤眼蜂人工培育、温度精确控制孵化等技术达到国内一流,并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赤眼蜂寄居卵自动包装机,能做到“批量化、周年性”生产,随时满足用户需要。

目前,省天敌繁育中心每年培育赤眼蜂等各类天敌150亿只,广泛应用于森林、稻田、菜地的主要害虫防治,湖南“虫虫特攻队”在全国声名远播。

天敌治虫:助产绿色粮

记者看到的这批赤眼蜂,已被湖南康乾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预订,很快将被放飞稻田。

在长沙县金井镇的石井村和山笔村,湖南康乾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已耕耘了6个年头,共流转水田2000余亩。公司负责人陈瑞尊介绍,前两年种普通水稻,后面4年改种高档优质稻“玉针香”。尽管当前普通稻谷行情不好,但由于水体、土壤少污染,他们坚持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种植,种粮效益还是一年比一年好。

尝到了“优质则优价”的甜头,今年公司从省天敌繁育中心引进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昆虫,治理田间害虫,坚决做到不打一滴化学农药,生产零农药、无污染的稻谷,力争正式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有机稻认定。

根据试验测算,每亩水稻所需的赤眼蜂和瓢虫,在中心购买只要45元。周刚介绍:“如果仍然追求常规产量,用这些天敌昆虫来防治水稻虫害,可以减少80%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如果全部依靠天敌治虫,不打一滴化学农药,每亩水稻产量会略微下降,但粮食品质会大幅提高。”

陈瑞尊对前景充满信心:完全靠天敌昆虫,生产零农药的“玉针香”,如果顺利通过有机认证,在市场上将会更加抢手,每亩种粮效益至少可以增加500元。

■启示

“土方法”中有大智慧

刘勇

用天敌昆虫去防治害虫,这类“土方法”包含着大智慧:遵循自然法则,才会天遂人愿。

曾几何时,我们的农业生产,“一厢情愿”追求产量,大量施化肥、打农药,结果虽然丰收了,但米饭不香了、瓜果不甜了,儿时记忆中的美味,再也难觅。市场上此起彼伏的农产品滞销“哭诉声”,根源大多在此。

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要多从“土方法”中寻求智慧。施农家有机肥、赤眼蜂治虫、稻鱼共养等,都有成功的先例,值得学习。

如果能把现代科技“嫁接”到“土方法”上,破解诸如便捷性、规模化一类的瓶颈,就像工厂化生产赤眼蜂一样,必将大受欢迎、大有红利。

■链接

粮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

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没有对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出指标要求。在《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中,对农业也着墨颇多。

农业结构怎么调?具体来说,就是产业链“调长”,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质量“调优”,以优质农产品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农业效益“调高”,摆脱农业低效,种植业低效的现状。

湖南农业去库存,主要是去掉过多的粮食库存。眼下我省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高点,影响到粮食价格和种粮农民的收益。要在拓展粮食销路的同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

湖南农业成本如何降?一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精准化,降低物化成本;二要推进机械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三要发展合作社、大户,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湖南农业补短板,关键要补一二三产业失衡的短板,实现“接二连三”;补资源环境的短板,发展绿色农业,解决面源污染;补城乡发展失衡的短板,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农民增收。

相关专题:湖南,发力供给侧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