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湖南篇】专利技术助贫困村“新生”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琪]

春天的交响曲▪精准扶贫进行时

引种建基地,保底价格收购茶叶 引进专利技术,寻多方脱贫之道

省知识产权局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贫困居民黄秀花老人(左二)家中走访。

扶贫点简介

对口地点: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新生村

帮扶单位:湖南省知识产权局

乡村介绍:船形乡新生村位于炎陵县西南边陲,距炎陵县城37公里。全村户籍人口1486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0余户,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3465元。该村为山区村,人多地少,全村耕地735亩,人均不到5分地。据统计,该村有建档贫困户88户,205人,普遍家庭负担较重。贫困户中家里有病人、残疾人的56户,占贫困户的63.6%。205人中有108人无劳动能力。

帮扶措施

●办一个茶叶种植基地。将土地集中起来,在新生村投资50余万元新建一个不少于50亩的茶叶基地。

●成立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全村贫困户囊括进去,通过标准化管理、规范运营,使社员从中受益,实现持续增收,贫困农户和集体经济按约定比例分红。

●引进一个专利产业化项目。根据村里的自然资源,引导村内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带头开展油茶复垦,带动全村致富。

●修一条村组公路。已经完成机耕道一条,解决200余人的耕作问题。准备投资20万元新建深坑道路4公里,解决200多人的出行问题。

●建一个群众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启动新生村群众活动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村决策会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幸福院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

一条清澈的斜濑河缓缓从村中穿过;梯田从河边一层一层往上延伸,蜿蜒错落,阡陌纵横;田中成片的油菜花金黄烂漫,紫色的云英增添了一丝炫彩……

美丽的背后,却是生活的贫瘠,这里便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株洲市炎陵县船形乡新生村。

2015年4月,湖南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一边“引流”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一边引进专利技术来“造血”产业,通过科学技术“精准扶贫”。

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来之后,村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贫困如何一步一步走远?听听他们的故事。

■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周闯

引种“黄金一号”收入将大增

主人公:黄欠娥

年龄:59岁

变化:茶叶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今天没摘多少,清明节一过,明前茶就基本采摘结束了。”提着大竹筐,黄欠娥走了半个小时的路程,将新采摘的茶叶送到收购茶叶的茶厂。茶厂负责人陈永鹏帮她称重后,现场付款,半筐茶叶卖了120多元。

黄欠娥一辈子没有出过几回这层峦叠嶂的大山,几乎每天都劳作在自家的几分田里,一年到头仍旧只能填饱肚子。三年前,村里开了一个茶厂,她也种了半亩白茶,每年能赚一千多块钱,家里终于有了些积蓄。她说:“今年又把地整了一遍,种了一亩多‘黄金一号’,一年可以采摘三季,每年的收购价格有‘保底’,只要自己勤快点,明年家里的收入可能达到3000元。”

“我们调研了很久,茶叶是最适合这里的产业。”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里介绍,黄欠娥所说的“黄金一号”是工作队在多方调研、考察后,从省茶叶研究所引进的品种。

“目前已经开垦了80亩荒地,都种了‘黄金一号’,我们将以‘合作社+茶叶基地+农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李里透露,建设茶叶基地的同时,工作队也在船形乡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茶叶合作社,将茶叶基地分到每个农户,由合作社支付农民养护费用。到了采摘的季节,合作社以保底价格收购茶叶,并负责后续的加工销售。到了年底,合作社再将收益进行统计结算,向居民进行利益的二次分配,帮助村民实现产业脱贫。

引进专利技术,寻找脱贫门路

主人公:叶荣华

年龄:66岁

变化:可以建新房了,茶籽产量提高了

“这房子是30多年前的泥砖房,去年倒的。”站在已经是废墟的“家”前,叶荣华有些哽咽,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却没有能力建一栋遮风避雨的房子。

可喜的是,在邻居废弃的房屋中借住了一段时间后,帮扶工作队进村了。了解到老人的生存状况,工作队立即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并成功领到6万多元的改造资金。“加上老人自己的一些积蓄,可以建一层牢固的红砖房了。”村支书段圣华告诉记者,叶荣华和老伴张新桃身体不好,老伴目前还在住院,30多岁的儿子叶钟强没有读太多书,只能在家里打些零工,所以家庭贫困。

李里表示,对于叶家这样有劳动力的家庭,工作队“拓展”了另一种方式来帮扶,那便是利用省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技术与扶贫点的现状对接,向村民“授之以渔”。

目前,新生村几乎每家都分有茶籽山,并保留着摘茶籽榨茶油的习惯。“不过,这些老茶籽树产量低,茶油也只能供居民自留食用。”为了让茶籽树产生效益,工作队决定引进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袁德义教授的“保果素”技术,预计改造茶林面积1000亩。据介绍,这项专利曾荣获2014年湖南省专利二等奖,已经在衡阳等多地使用,能增产50%,且一亩茶山的成本才15元。

“等茶籽的产量提高,我们也会继续铺开后续的加工销售渠道。”李里表示,目前工作队还在利用专利技术优势,寻找更多的“脱贫门路”。新生村海拔800米左右,是中药材种植的黄金区域,省森林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彭信海曾建议在村里开拓中药材种植基地。“七叶一枝花、三七等药材都非常适合在这里种植,收益非常可观,值得尝试。”

结对帮扶,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

主人公:黄秀花

年龄:73岁

变化:不用再为孙子的学费发愁了

“在后山挖笋呢,晒干可以卖钱。”原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73岁的黄秀花却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挖笋晒笋干、去茶叶基地种茶苗、摘茶叶卖钱……黄娭毑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自己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孙子。

儿子早逝、媳妇改嫁,黄娭毑多年来与孙子刘紫康相依为命。万幸的是,孙子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进入了炎陵县一中的重点班就读。不过,老人心里有个结,那就是孙子今后上大学的费用。黄娭毑每天不停劳作,加上吃低保的钱,每个月也仅能支付孙子的生活费。

2015年,省知识产权局的领导班子成员与新生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局长肖祥清与黄娭毑家结对。除了给予米、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帮助,肖祥清还在年前给他们送去了学费。

“您老人家不要太操劳,不要有经济上的心理负担。”李里一边安抚老人,一边反复交代即将高考的刘紫康先把考试考好。李里透露,肖祥清局长早就作出承诺,只要刘紫康考上了大学,他就自费资助其读大学的费用。

再穷不能穷教育。村支书段圣华透露,全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学生共185名,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

记者在现场

命运转折点已经到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回首新生村以前的贫困因素,没有产业、交通闭塞是主因。

不过,命运的“转折点”已经到来。2014年,炎汝高速在该村设置了一个出口,随着X064炎(陵)资(兴)公路、S205旅游环线在此交会,新生村眨眼成了一个极具交通优势的“港口”。

2015年,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进驻,再次为这个村庄注入了血液。除了将部分难以度日的贫困村民“养起来”,还通过多项专利技术授之以渔,将贫困家庭“扶起来”。

据透露,几年前村民的人均收入为1600元/年,按照帮扶工作队的“扶贫战略”,三年后,这里的居民将实现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我和村民一样,对新生村的“新生”充满期待。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