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团”人气旺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李国斌]

【梨园春色】

每逢周日晚,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周末剧场”座无虚席,这种盛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得益于不断创新,激发创作活力——

“老院团”人气旺

音乐剧《天使合唱团》演出现场。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4月10日晚,株洲市“周末剧场”,花鼓戏《珍珠塔》如期上演。每逢周日晚,“周末剧场”里座无虚席,这种盛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以前,每到演出日,早上6时就有人排队领票,队伍最长达两三百米。今年以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创新领票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演出信息,观众转发集赞抢票。几个月下来,除了老面孔,还吸引了一批新的中青年观众。

这是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该中心通过改革分配机制、业务考核机制、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剧团气象一新。

演好演坏不一样,演员争角色争哭了

2012年,株洲市艺术剧院划转成立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这不仅仅是换个牌子。不断释放艺术创作的活力、激活文化生机,才是深化改革的内核。”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鸿斌说,中心成立后,调整分配机制,200余名演职人员,全部实行多演多得、优演优酬。强化内部管理,先后出台《演出管理制度》等17项管理制度,实现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变。

几年来的变化,该中心歌舞剧团团长魏立彬看在眼里。“以前每逢排戏,安排角色时,演员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演;现在演好演坏不一样,大家勤学苦练,争着演戏。”

2014年重排《江姐》,分别有4个演员争江姐、双枪老太婆的角色。魏立彬说,当时有两位演员为了演江姐,都争哭了。

有一次,演出团在常宁参加茶油节的演出,还要到株洲演出一场《神农湖水秀》。演员们上午在常宁彩排完,下午行车200多公里赶到株洲,演完后星夜兼程返回常宁。他们仅仅睡了两个小时,就起床化妆、演出,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剧团人气旺。原来停薪留职的人想重返岗位,应聘者也接踵而至。管弦乐团招聘了3位归国留学生。

把业务考核和剧目生产结合,“逼”演员出戏

每年4月,是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业务考核时间。不过,今年的考核推迟到7月进行。

该中心人事教育部部长李胜平介绍,业务考核已经持续了多年。往年只考基本功,今年开始,考的是演职人员的登台表演能力。比如,歌舞剧团每两人表演一个小歌剧或小音乐剧,花鼓戏剧团每两人表演一台小戏。作品要求新创。待考的演员们都在找剧本,拜师傅。

“把业务考核和剧目生产结合起来,‘逼’演员出戏。”肖鸿斌说,业务考核有两个好处:一是让每位演员都上台演戏,练就担当主角的功夫;二是经过考核,积累新作品。

考核结果将作为奖罚的依据。更严厉的是,考核排名靠后的30%人员,当年不能申报职称。

青年演员刘娣在2013年业务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二。受此刺激,她苦练基本功,几乎每天都是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2014年业务考核中,她跃升到第二名。后来,她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天使合唱团》中饰演女主角兰小柯。

借鉴百老汇运作模式,让作品不“束之高阁”

在2015年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上,《天使合唱团》获得“田汉大奖”。这部讲述“问题少年”改变自我的音乐剧,在创作、制作、管理与市场推广上,均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运作模式。

肖鸿斌介绍,该剧的制作打破了“一家承包”的方式,首次采取“联合创作、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由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与数家顶级民营戏剧团队联合创作,并由其安排后期商演。

以往,许多文艺作品是为了评奖而创作,获奖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文化惠民。《天使合唱团》的运作,志在打破文艺作品“束之高阁”的怪圈。该剧是湖南第一部进行商演的自制音乐剧,将进驻全国各院线进行商业演出。

■【链接】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于2012年4月挂牌成立,是在株洲市艺术剧院(原株洲市花鼓戏剧团和原株洲市歌舞剧团合并)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几十年来,创作了歌剧《从前有座山》《沥沥太阳雨》,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花鼓戏《城市英雄》《太平村的锣声》等多部优秀剧目,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

相关专题:梨园春色——倾听湖南文艺院团的新故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