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吴)时期的漆木器,距今已有1700多年,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经过几番调整,虽然木屐没有完全“一刀切”地被完全禁止,木屐店也开始改造木屐,将铁齿改为橡齿,铁齿木屐逐渐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
替代品,橡胶套鞋取代木屐
“木屐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并非人为禁令的因素。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各种鞋子类别的增多,特别是橡胶套鞋的出现,解决了大家雨天出行的问题,木屐自然就被淘汰了。”陈先枢说。
尽管雨天穿木屐有着种种好处,可它也有着最致命的缺憾——笨重,穿木屐走路,时间长了还是觉得累,而且走不快,更不能跑。当长沙的鞋靴业慢慢发展,一种新的雨鞋出现了,那就是橡胶套鞋。
《长沙市靴鞋业简史》记载,水货部店铺里的老铺子,民初以来,业务比较发达。其时人民习惯穿油鞋、木屐,还做有打鱼穿的靴子,当时行销河南、汉口。1931年后,因穿套鞋的人增多,穿皮鞋的人也多了,水货部油鞋、木屐业务开始下滑。1938年,当时有巴陵人来卖油鞋、木屐,业务有所好转,但也只昙花一现,不能持久。至长沙文夕大火后,就基本没有业务了。
陈先枢介绍,当橡胶套鞋出现之后,轻巧的重量、新颖的款式、方便简单的穿着方式,迅速改变了长沙人的习惯。“木屐体型笨重、走起路来叮叮当当,里面还要多穿一双鞋。而橡胶套鞋轻巧,有彩色的,有女式的,走路不进水,清洗还方便,价格上跟木屐相差不算大,但只要穿一双就足够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实惠些。”
轻便柔软的橡胶套鞋的大量出现,尤其以双钱牌、箭鼓牌等品牌的套鞋行销,木屐迅速地退出了长沙人们的日常生活。后来,长沙的长条麻石街几乎全部改造完毕,有完善的下水道设施,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即使下雨天,街面也整洁无积水,商店也只销售套鞋。满街的木屐店消失了,清脆悦耳的木屐声也就成为了一种绝响。有一句成语叫“弃之如敝屣”,木屐真的成为那个时代被抛弃的“敝屣”了。
本版文史顾问:陈先枢(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