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蜕园老照片中思源亭而建的“思源亭”,同样修建于90年代
小典故
蜕园里三公子纵横国事
光绪二十年秋,陈宝箴巡抚湖南,其子陈三立乃弃吏部主事一职,由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并称为“三公子”。
谭嗣同应朋友之邀,也多次来到蜕园,并写下诗歌《长沙蜕园》。诗中出现的词句,如“瘦龙吼”、“诗鬼哭”等,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场景:“三公子”在蜕园里纵横国事,时而激愤,时而惆怅,一场变革正在悄悄酝酿……
一所救国图存启迪民智的女校
朱剑凡取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所云“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校门上书楹联“周礼尽在,南化流行”。
毁家兴女学周南“名声大噪”
蜕园真正“名声大噪”,还是因为一位出生在此的教育家。他的身份也很特别——系周达武之子。
1883年,周达武之子朱剑凡在蜕园出生(周系明朝吉王后裔,清朝时改姓周,到了朱剑凡这一代又回复原姓)。1902年,朱剑凡与陈寅恪(随兄陈衡恪)同一批去日本留学,同读日本弘文学院。
留学期间,朱剑凡曾结识黄兴、陈天华等,参与留学生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回国后,曾在长沙、宁乡速成师范担任教员。
彼时,提倡女子教育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一贯主张,一批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占中国人口半数,如不读书、不劳动,无异于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
朱剑凡则说:“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
这股兴办女校的社会思潮,极其强烈地刺激着朱剑凡。他毅然决定以蜕园为基础,毁家兴学,以家资十一万余银元及黄兴赞助一千元,在清末的长沙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以师范班、小学、幼稚园为一体的女子学校。因当时慈禧太后仍按清朝法典禁办女校,故名以“周氏家塾”以避查禁。
到了后来,禁令放松,朱剑凡取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所云“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校门上书楹联“周礼尽在,南化流行”。
当时,为了排除对兴办女学的流言蜚语,朱剑凡采用男教师“垂帘授课”的形式,女学生们只能在帘外听老师讲课,不能做任何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种奇特的现象。
一批卓越的女革命家如向警予、杨开慧、蔡畅、杨展、帅孟奇、劳君展、曹孟君等都出自周南,著名作家丁玲、中国第一个女法官钟期荣等也都曾在周南就读。
以后周南校名几经改变,但历经半个世纪,都以“救国图存,启迪民智,解放妇女”为办学宗旨,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来培养妇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