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南两会]代表委员支招治“城市病”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杨柳青 周帙恒]

 

1月27日,胡忠雄代表(左二)、魏春雨委员(右二)、张世愚代表(右一)接受“向上,新湖南”联合访谈。记者 张目 摄

把脉问诊“城市病”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周帙恒

主持人:湖南日报记者 杨柳青

统筹:蒙志军

【嘉宾】

胡忠雄 省人大代表、益阳市委书记

魏春雨 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张世愚 省人大代表、岳阳市规划局副局长

【提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城市转型压力与日俱增。

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不请自来,人口膨胀、雾霾锁城、交通拥堵、城市“看海” ……一系列问题不但成为城市“成长中的烦恼”,也牵绊住了老百姓迈向幸福宜居美好生活的脚步。

如何治理“城市病”?如何建设宜居城市?在“向上,新湖南”联合访谈演播室,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观点】

1 “城市病”缘自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主持人:人口膨胀、交通堵塞、住房拥堵……这些让城市越来越纠结的“城市病”缘何而生?

胡忠雄:“城市病”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车多、路堵、霾重。产生这些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城市发展理念滞后。我们以往过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关注城市规模、产业等,而没有真正以人为核心。二是城市规划严重滞后。我们尽管也有城市设计,有总规,也有详规,还有控制性规划、具体的建筑性规划等,但都是一些专业规划,配套不到位,下几场雨就不行了,举行一个大活动就堵死了,这属于规划滞后。三是建设体制没有理顺。建设口径归于一个建设口,但却是建设多门。四是城市管理。四方面原因导致“城市病”现在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加重。

张世愚:我们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三个误区。一是重视生产环节,忽视城市消费。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宜人的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使人感觉幸福的产品。二是把城市作为生产空间的载体,就是GDP的载体。三是我们在工业进程中,用工业手段推进基础设施,比如对雨水的处理,都是雨水管把它引走了,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海绵城市”也不相符。这些误区造成了“城市病”的发生。

魏春雨:我归结就是一个承载力的问题。城市要有一个承载力的概念,它的生态承载力是多少?人口承载力多少?交通负荷多少?空间结构能到多大范围?如果没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话,一定会起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

2 “住有宜居”应安全、方便、乐业和优美

主持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宜居”的标准有哪些?

胡忠雄:我认为一个城市宜不宜居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安全,居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要受到根本保障;二是方便,居民看病、就业、上学、购物、出门停车方不方便等;三是乐业,这个城市是否有充分的工作机会;四是优美,这要求人与自然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自然是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的。

魏春雨:我会讲一个极致的标准,就是可不可以在城市里散步。你感觉不会像现在这样,城市是被切割的,是由一些很硬化的界面组成。所以如果一个城市中有很多步道系统,一般来说它都是宜居的。

张世愚:我认为宜居城市有六点:一是这个城市的经济持续繁荣;二是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文化丰富厚重;四是生活舒适便捷;五是景观美丽宜人;六是公共安全得到保障。

3 规划要合理,不能盲目“摊大饼”

主持人:我们以前的城市建设基本多以“量”的扩张为特征,以老城区为中心,一圈一圈往外摊。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质”的控制,请问一个高品质的城市应如何规划布局?城市规模应如何控制?

胡忠雄:一个城市的规模,特别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怎么选择?我个人不太主张走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路子。以前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量”的扩张为特征,以“摊大饼”的方式进行空间上的扩张,就业、消费、公共服务等在老城高度集中,新城则一片空白。我们的农民兄弟变市民的路子,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大城市的“摊大饼”上,而是要建立在我们中小城市或者城镇的发展上,要让我们的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够城镇化,这才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布局应当明确功能定位,不贪大求全。如果不管资源环境容量如何,对能创造GDP的产业就欣然接受,这样“暴饮暴食”自然会“消化不良”

魏春雨:很多人明明知道北京很挤,但还是愿意去,为什么?按行政级别配置资源的体制让大城市获得更多优质资源,比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成为资源洼地,这一基本形态不改变,人口还是会像水一样向洼地聚集。

在不同的城市片区,可能有一些是大量的聚合效应,需要多中心式的组团发展。单中心的结构,就像一个磁石一样,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吸引力较强,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均资源紧缺;如果将这些过于集中的优势资源部分疏散到大城市周边,则会带动更多人口转移。所以综合去看,有必要适当地进行一些拆分。

张世愚:城市是否宜居跟城市规模关系不大,但跟每个城市的品质,跟它独特的价值特征相干。像广西桂林,两江四湖串起城市,城市在水中间,是非常美的;再一个就是文化理论深厚,像孔子故里曲阜;还有就是跟经济发展处理得比较好的,比如珠海也很宜居。

4 宜居与产业选择密切相关

主持人:有时候经济发展与生活宜居似乎难以协调,“青山绿水”如何和GDP保持平衡?

胡忠雄:城市是否宜居与城市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比如因为生态条件好,能促进一部分产业发展。硅谷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往周边辐射的一个小城市群。人群往这里聚集,不仅因为一所大学和创业精神,还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正因为越宜居它就越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的城市生态差,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是吸纳不进去的。所以城市在定位时一定要非常慎重地选择产业的大类别,对于要牺牲环保容量的产业,尽量不要往城市周边甚至中心地区去布局,这样绝对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张世愚: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如果能实现产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我想宜居是可以实现的。

5 公交优先,破解“出行难”

主持人: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顽症”,老百姓都期盼出行顺畅,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什么?

魏春雨:根本性原则是公交优先原则。我们很多城市道路比欧美宽得多,但越宽越堵。现在很多城市中心强调一定要有多少停车量,但西方是反过来的,你成为中心我越不让你停车,你要来请先把车停到对面停车场,再搭地铁过来,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第二是“无缝对接”原则,公共交通要立体、要成网,像香港、新加坡的做法有借鉴意义。三是要注重微循环,就像人体里的毛细血管一样。第四要集约高效,对交通要进行适当梳理,就是什么地方停车、什么地方是公共交通的集散中心等。

胡忠雄:我要提“四个交通”概念。第一是公共交通,像新加坡和香港,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率接近50%,而我们只有百分之几。第二是立体交通,地上的、地下的、公共客车、有轨电车是一个立体的,不仅是大干线可以相通,就连“毛细血管”也要通畅。第三是数字交通,提升现在交通的管理化水平。第四是绿色交通,鼓励人们绿色出行。比如益阳就在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专门的自行车道,有几千辆自行车,倡导大家绿色出行。

6 管理发力: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

主持人:大城市“治病”,政府“有形之手”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胡忠雄:城市工作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话题。城市的规划总会留下遗憾,城市的建设总会有缺陷,城市的管理总会有不足。今后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把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统一起来。现在往往是政府唱“独角戏”,导致换一个市委书记和市长,就换一个规划,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忽视了市民的存在。为什么国外特别是一些小城镇,它的经济水平不一定高,但是幸福指数特高。那是因为市民真正感到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我们现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要认真考虑怎样把老百姓吸纳到我们的队伍中,要把政府、市场和市民三者的权利边界、责任边界和义务边界划分清楚。如果这个模糊不清,仅仅靠政府一方力量去推动,而市民被“隔离”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之外,这个城市会变得不很“通透”。

魏春雨:刚才谈到很多“城市病”,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缺乏城市设计。从一个规划到建筑,中间没有一个将两者连接起来的层次。城市设计包括城市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甚至包括建筑的组团、天际线、对应的景观层次等,所以希望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在推进一个城市建设的时候,多关注城市设计。

张世愚:政府如何在管理上更“给力”,最重要的,一是要把提升市民获得感作为执政理念。二是要科学编制规划,规划不当是最大的浪费,规划要有前瞻性,要注重公众参与。三是要严格执行规划,不能一任领导一个规划,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故事】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湖南日报记者 周帙恒 杨柳青

在位于长沙市一中附近的开福区清水塘炮后街,穿过长长的走廊,才抵达一个狭小昏暗、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一层楼10余户家庭,只有一个公共厕所。长沙市民钟向前已在这里住了30多年。如今,他终于要和这里告别了。

近日,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钟向前指着墙壁说,房子有几十年了,墙上的混凝土经常大块大块往下掉。有的家里三代同堂,都得挤在一起。家里东西放不下,只有堆在楼梯口,有很多安全隐患。

去年初,清水塘炮后街棚改项目启动,和钟向前一样的700余户住户终于能和自己的简陋棚屋彻底告别了。“当我知道我们这里被纳入棚户区改造的那一刻,我高兴得都跳起来了。”钟向前开心地说。

炮后街棚改项目改造共涉及90多栋房屋,征收后腾出土地49亩,其中4.93亩将用作长沙市一中教育配套用地,12.71亩将与清水塘小学现5亩用地合在一起扩至17.71亩,余下13.40亩将用作项目定向房源建设,规划容积率5.13,可提供52至107平方米不等的房源3栋582套。同时还将新建3层地下停车场,提供车位约1400个。

“听说新房子马上就要动工建设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房子能早日建成,早一点搬进去。”说话间,钟向前抑制不住喜悦。

近年来,长沙中心城区逐渐患上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配套不足等诸多“城市病”。为此,长沙市新一轮棚户区改造通过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开发强度,使老城区逐渐焕发新活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