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要紧的不是说话口灿莲花,不是作文满纸烟霞,而是做事件件踏实。”著名作家王跃文与清代名臣陈廷敬——
跨越三百余年的“对话”
人物介绍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纂官等职。
王跃文:湖南溆浦人,现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爱历元年》,中短篇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散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等。2014年中篇小说《漫水》获鲁迅文学奖。其作品既有对现实矛盾的锐利揭示,又有对历史长河的人文发现,也有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引言
作家王跃文心里一直记得十年前的那个冬日。料峭寒雨中,他来到位于山西阳城的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
在当地人的娓娓讲述中,陈廷敬被描绘得引人入胜。这段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揭开了一段被历史风尘遮蔽的人和事——
三百多年前的康熙朝,陈廷敬曾做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后任文渊阁大学士。但后人除了知道他是《康熙字典》总纂官,似乎并不太了解他平生的功业。一大原因,是陈廷敬做事踏实,但为人低调。
那一天起,王跃文开始了与陈廷敬穿越时空的多年“对话”。2007年,他以长篇小说记录了这场思想和心灵的双重跋涉,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大清相国》。
十年后,又是一个冬日。
王跃文再次造访陈廷敬,一杯清茶,对话古今,谈家谈国,谈规与律,谈德与礼,谈为人、谈为官……
家严家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条:一是忠诚,二是清廉
王跃文:先生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从小就受到父母悉心教育。到了晚年,您还曾写过一句诗:“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以此来表达自己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回顾一生,您感觉家庭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廷敬:家严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人家教我的不仅仅是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四书五经都是理治之书,也是修身养德之书。家慈善良贤德,常以忠厚正直教育子女。记得康熙四年,我回籍省亲完毕,返京之日母亲耳提面命,谆谆告诫我:“汝往哉!吾为汝娶妇嫁女,治装具给资斧焉,慎毋爱官家一钱。”老母说替我娶儿媳嫁女儿,我的一应盘缠及置办官服的钱都从家里拿,不许我贪官家一分钱。我终生为官都谨遵母训不贪不占。回顾平生做人为官,家严家慈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条:一是忠诚,二是清廉。
治家立规,一是要严格,二是要力行
王跃文:先生自律甚严,治家亦严。您总是嘱咐家里人,凡行为不端、送礼请托者,一律不准进家门;您还曾写家书奉劝弟弟,不要跑官污了清名。在立规治家方面,可否请您分享一下心得和体会?
陈廷敬:我们陈家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规矩就是要家风清白。家风讲究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我在京为官50多年,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后来又忝列文渊阁大学士之职。位高权重了,家人会看我怎么做人行事,同僚及百姓也会看我怎么做人行事。每个家庭都有个主心骨,树家风就靠这个主心骨。父亲越来越年迈,我官位越来越高,慢慢就成了陈家的主心骨,树家风的担子自然落在我的肩上。
我依祖制立下严格的家规,自己身体力行树立榜样。弟弟陈廷弼放临湘知县时,我写诗劝诫说: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自古官场都是个大染缸,我劝弟弟千万别沾上贪爱轻裘肥马的奢靡生活习气。弟弟在临湘任上官声不错,可惜他后来在广东粮道任上以贪墨之罪被参,我非常痛心。我立规矩要求家人俭朴度日,自己必须首先这么做。我在京城过的日子很清苦,菜根度日皆为常事。家人因长年吃素脸成菜色,多少有些抱怨,我就得同他们讲清道理。我还为自己家嚼菜根写过诗: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治家立规,一是要严格,二是要力行。
德福实为一体,修身立德不可须臾懈怠
王跃文:您说过“耐得清贫始为官”。有一句话叫“当官发财两条道”,您怎么看?在您所处的时代,做个清官其实是很难的。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您却能一直保持清廉,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陈廷敬:正如您所说,做清官确实很难。官场腐败,我忧心忡忡,建议从刹住奢靡之风入手,提倡节俭,以挽颓风。我的建言被采纳,可惜执行不太得力。说到自己能保持廉洁,也没有太多奥秘可言。我是个读书人,始终不忘读书人的本性。自古为学,读书即是修身。修身之要,首在养德。易云:厚德载物。这是千古良训。国语云:惟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为学必致于用,不能心口相悖。我在官场临深履薄50多年,日子虽然过得清贫苦寒,却能善始善终挂冠还乡,这是最大的福报。德福实为一体,修身立德不可须臾懈怠。
不但口福当止于半饱,大凡名利欲念都应止于半饱
王跃文:您有一个别号,叫“半饱居士”。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您知足知止、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如何平衡积极有为和知足知止的关系,可否分享一下您的心声和感悟?
陈廷敬:“半饱居士”这个别号,实则是我对自己的告诫。我时刻提醒自己,不但口福当止于半饱,大凡名利欲念都应止于半饱。勇者善进,智者知退。天下谋进者多,愿退者少。须知福祚无边,人有竟年。全福之人少有,好处不可占尽。害莫大于无餍,利莫大于止足。惟有止足,进亦不险,退亦无忧。我是在最风光时告老还乡的,无贪位恋栈之念。我归田之后,虽又应诏入阁视事襄理朝政,但只埋头编辑《康熙字典》。
立规矩,要敢于开生面
王跃文:您刚刚到吏部上任时,就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您当时是怎么想的?对于“立规矩”的意义,您是怎么看的?
陈廷敬:我任吏部尚书之前,往堂官那里送银子是常有的事。我上任之日,就在吏部立下规矩,从此以后来部办事不准送钱,也不准受人之托而徇私情。我有个门生在地方做布政使,他想谋个巡抚的职位,一日天黑趁人不备跑到我家里送银子。依官场多年陋规,门生送点礼给老师似乎很自然,但我不循陋规坚辞不受,还把这位门生好好教训了一顿。这位门生不听劝,后来到底出事了,实在遗憾!我主吏部时,事情都敞开来办,举贤荐能唯公唯实。官场陋规是三尺之冰,非一朝一夕之事。倘若大家都因循成例,则诸事不可为,只能尸位素餐做个庸官。立规矩,要敢于开生面。
读书人当践君子之道,苦行而乐为
王跃文:您的一生,是积极作为的一生,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生。《国语》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可否请您谈谈对这八个字的看法?
陈廷敬:《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可见,先哲古贤都明白积善成德非常不易。但是,从恶,干坏事则是非常容易的。恶或者坏,契合着人之本性中最脆弱处,人稍不警醒就从这最脆弱处崩塌了。故而,从善、修身、养德,实在是很难的。但读书人当践君子之道,苦行而乐为。
人有毛病有缺点并不足畏,要紧的是人须时常自我检点,自我反省
王跃文:时人曾送给您八个字的评价:“卿为耆旧,可称全。”您如何修炼到如此之高的境界?
陈廷敬:如此嘉许我的为人,说实话我是十分欣慰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肯定有很多毛病。人有毛病有缺点并不足畏,顶要紧的是人须时常自我检点,自我反省。正如荀子所说,每日都要三省吾身。从善向德之行永无竟期,当时刻念着师法先贤、师法大道。虽不可人人成圣贤,但须终生持思慕圣贤之心念。
为官者既然立规,自己就先要执行,是为自律;又要接受别人的监督,是为他律
王跃文:依规和立德统一,自律与他律结合,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深得人心的治理智慧。您熟谙历史、洞悉政事,对此一定有很深的感触。
陈廷敬:我曾受命督理钱法,去宝泉局的第一天,我就指天为誓:“此天下钱之由出也,吾自矢不受一钱,愿诸公同之。”我话音刚落,就有宝泉局官员奉上一枚秦半两,说:“依宝泉局风俗,拿一枚旧钱系在腰间可以避邪。”区区一枚旧钱,实为铸钱铜料而已,其价甚微;又听说是宝泉局风俗,加上我新来乍到碍于面子,就收下系在腰间。过不多久,宝泉局小吏送一袋样钱到衙署让我检视,依过去成例我可以把样钱留下来自己用。但是,我认为这是宝泉局向官员行贿的戏法,便立下新规矩,不准官员私留样钱。宝泉局小吏拿走样钱后,我看见桌上落下一枚铜钱。一枚铜钱实在不算什么,我一时也不在意。后来,我再去宝泉局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就立下不受一钱的誓言,如今不小心就受了二钱。我马上派人回衙署取回桌上的铜钱,又把腰间秦半两取下,一并交还宝泉局。
为官者既然立规,自己就先要执行,是为自律;同时,又要接受别人的监督,是为他律。说到根子上,即从细小处做起,是为积小善而立大德。
为官者要紧的不是说话口灿莲花,不是作文满纸烟霞,而是做事件件踏实
王跃文:先生为官一生,身居高位,却务实低调。这让我想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推崇的那种“循吏”,脚踏实地做事,不图虚名。可否请您面向后世的从政者,分享一下自己的为官之道?
陈廷敬:为官者都是读书人,读过很多理治之书,治国爱民的大道理懂得很多,嘴上说的笔下写的都冠冕堂皇,稍不留神就会成为空谈之辈。加上,读书人若不用心则不通实务,官被吏欺的事自古常有。我从小就被父亲教导不可读死书,必须学会干实事的才能。我督理钱法,则细心考究银价跟铜价的关系,提出改铸轻钱以杜绝奸商毁钱鬻铜之后路。我奉命查看灾情,则细探层层报灾及朝廷赈灾环节之弊端,提出赈灾“活民”在先,勘查灾情随后的办法,既为受灾百姓办了实事,又让某些官员发救灾财少了机会。为官者要紧的不是说话口灿莲花,不是作文满纸烟霞,而是做事件件踏实。
清正廉洁,笃实能干。为官者必以此自律自勉
王跃文:请您为后世的为官者题写一段寄语。
陈廷敬:清正廉洁,笃实能干。为官者必以此自律自勉。
(文本撰写:王跃文)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