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湖乡”】郴州坳上村:滋养李氏家族800年的龙脊村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刘玉锋 康蒙]

 

坳上古村全景。童迪 摄

寻找“最美湖乡”第四站

郴州坳上村:滋养李氏家族800年的龙脊村落

华声在线12月16日讯(记者 刘玉锋 康蒙)12月16日,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冬日,久违的阳光,微风轻拂。

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声在线、湖南省文物局等联合承办的寻找“最美湖乡”走进了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湘南传统村落。

时空流转200年,遗存至今,这座规模较大、保存较全、风水独特、文化底蕴厚重的典型湘南古村落,在一片金色的余晖下,如一位静谧的处子,端庄、典雅。

建筑为人而建,因人而动。在这座青色连绵的古建筑群中,先民们用积淀了上百年的智慧和淳朴民风,兴盛了这方土地,也造就了无数独特的民俗文化。

如同一座迷宫的建筑群,是孩子们童年的乐园

12月16日,伫立在村口一栋两层楼屋顶之上,古建筑的全貌尽入眼帘。58栋清代风格、传统砖木结构的房屋,依山就势而建,全村呈“井”字型分布,绝大多数房子坐西朝东,层层迭迭,错落有致……

随行的坳上古村的村主任陈杨兵介绍,这里的地貌独特,整个村庄处于“龙形”,上头塆是“龙头”,下头塆是“龙身”,卧于“两水”(指东河和西河)腹地。这座湘南最典型的传统村落,距今有800多年,为李姓家族,始祖皋陶公,唐西平忠武王李晟为李氏祖先,相传唐代宗大历年间,任右神策军都将,镇压各地叛乱,为唐皇朝建功立业。

行至两百米,转角,踏入古民居群,只见由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子,首尾相连,纵横交错,每一排房子前后和两侧,暗沟环绕,流光可鉴。

整个建筑群,如同一座迷宫,初次进来的人,大都会迷路。但对于59岁村民李回荣而言,这里曾是童年的乐园。7、8岁时,邀上6、7个同龄孩子,在这里玩一场捉迷藏,玩上半天,也许都抓不到同行的伙伴。月亮初上,走在这些巷陌之间,抬头仰望天空,漫天的星星,也能让他们兴奋不已,比赛看谁数的星星最多。

这些记忆的片段,是李回荣晚年最喜欢说道的故事。

坳上古村。童迪 摄

因为这方山水,生命变得更加温润、悠长

雕刻,坳上民居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随处可见各种清新、秀丽的雕花艺术,意味深长。精美细腻的文财神石雕,寓意主人向往读书和做官;气势汹汹的貔貅,是家家户户镇宅辟邪之宝。再看看那些木雕,只见每栋民居的檐头、门头上,多可见“屏风画”,人物鸟兽,千姿百态。

94岁的老奶奶段贵生的一张凤舞九天、金色斑驳的木雕床,倒是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笑容可掬的段奶奶向我们介绍,这张床已传了三代,有100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40年代嫁到坳上村,这张床陪伴了她大半辈子。

虽然儿孙满堂,孝顺有加,但段贵生老人,坚持要一个人生活,在房子的后院还种了许多蔬菜,南瓜、丝瓜、大蒜等等,在自己的细心照料下,这几天,老人丰收了20多个南瓜。

或许是古民居的水土的滋养,或许是每日劳作之故,虽已90高寿,但她身体健朗,很少生病。村主任陈杨兵透露,除了她,村里还有很多长寿老人。居于附近的廖奶奶,如今已是88岁,经常自个儿端起锅碗瓢盆打豆腐;村民李世鹏,今年68岁,却依然在这乡野之间,行医问诊,治病救人……

因为这方山水,生命显得更加温润、悠长。人们的日常活泼、灵动,反哺于这座湘南古村,让其更加令人神往。

油炸套环。童迪 摄

小套环、黑米酒,架起了邻里间情谊桥梁

走入村民李照儒家,两三个妇人正在炸套环。只见一人取糯米浸透磨成粉,将粉炒至能捏成团时,加入适量红糖汁、芝麻,趁熟揉至成条,再搓成小圆条,靠成形状不一的花环;另一人用茶油将食材炸至金黄......刚出炉的油炸套环味道可口,咬下去,软硬适中,香味溢满了嘴。

今年63岁的李照儒,是郴州坳上古村油炸套环的第九代传人。老人依稀记得,儿时还不知道这叫“套环”,每天就跟着父亲、母亲屁股后面要吃“金圈圈”,那时候没有零食,这神奇的“金圈圈”就是他儿时最大的满足。

出门、拐角,再转至74岁村民李谦儒家。老人正在酿制黑米酒,黑糯米谷煮熟,发酵、封存一个月,再放置锅中“逼”,穿过一小截竹筒,蒸汽化为酒水,酿出来的黑米酒口感醇和、暖胃。

逢年过节,喜庆之时,邀约附近的乡邻,聚在一起吃套环、品米酒、话家常,是坳上古村常见的事。在这绵长的时光中,古村的人们和睦、有爱、淳朴。而这,也是生活给予他们的最好馈赠。

相关链接

坳上古村的现代农业

坳上村成立有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种植菜心、芥蓝、西蓝花等蔬菜为主,因其绿色无污染、口感好,远销粤港澳等地区。目前该合作社已投入资金800万元,流转土地1600亩(其中坳上古民居所在的坳上一组、二组共流转土地400多亩),年产蔬菜8000吨,年产值逾3200万元,安排全村200多人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坳上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吃:传统加工制作方法的节日食品较丰富:春节食用的饭茶类主要有:套环、麻花梗、麻脆、冻米糖花、油瓜片、毯皮、红薯皮等;菜类主要有:走油肉、腊肉、香肠、扎肠、扎脚、多种豆制品等。端阳节食用的主要有:各种口味的粽子。中秋节食用的有:糕筋叭、桐子叶靶。

喝:酒类主要有:红薯酒、高粱酒、糯米甜酒、雄黄酒等。

乐:有少量的多种乐器艺人。“非遗”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村中曾有乐器艺人举办地方演出团体,上世纪60、70年代,传统文化活动被严令禁止,从此,乐艺表演失传。

用:传统工具丰富。如加工稻谷的有“王桶”“帘子”“风车”;加工大米的工具有“石磨”“簸箕”“木斗”等;制作的豆腐的工具有豆腐箱、磨架等;捕鱼用的有麻绳渔网、巴篓、夜眼婆等等。

治:治疗各种小病小痛的民间偏方较丰富,村中的骨伤水师远近闻名。

说:流传的方言和顺口溜比较丰富,耐人寻味,甚至发人深思。有的有鞭笞作用,有的也有消极因素,有的也不乏以偏概全。如“端阳吃粽,冇病冇痛” ——说明端阳节吃粽的重要性。又如“南龙打水水汪汪,北龙打水继续干”——意思是坳上的南方打雷一定会来大雨,而坳上的北面打雷就不会带来雨水。

相关专题:湘里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