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敢讲真话,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来源:三湘风纪网]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近日,三湘风纪网推出“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介绍湖南历史名人、湘籍老一辈革命家、劳模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欢迎关注。

耿飚

耿飚故居的卧室

作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领导人的耿飚敢讲真话,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虽然身居高位,但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严厉家规孕育好家风

株洲醴陵的黄獭嘴镇龙形坳村的云霄山下,有一座晚清(咸丰年间)民居耿传公祠,里面有两间偏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耿飚出生在这所公祠里,成为耿氏的第十八代子孙。幼小的耿飚随父母住在祠堂里,是因为自家地无一垄,房无一间,被救济借住,条件是:为祠堂洒扫,维修房屋和照顾香火。耿飚在此居住了12年。

耿传公祠的祠规祖训是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三字律令”,处处字字体现出朴实平素,体现出祖祭对后人的严厉约束。

祠堂里竖立着石碑雕刻的族规:重孝行、尽第道、贵作忠、期淳信、宜执礼、明大义、在养廉、贵知耻、贵读书、宜爱国、睦宗族、和乡邻、隆祭祀、慎表葬、正夫妇、慎婚姻、务正业、慎交友、戒奢靡、崇节俭、警游怠、遏淫态、戒弱女、禁私养、禁赌博、息争讼。族规26句,78字,从“敬宗”“收族”到生产生活、待人接物、生老病死等日常行为都有倡导和警戒作用,肃穆而易于接受,亲切而便于操作。

在耿传公祠出生的耿飚,受族规影响深刻。从投身革命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在他诞辰百周年之际,其夫人赵兰香女士如此评价:“他的一生保持了工人阶级、革命军人的朴实无华,心胸坦荡的品质。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时候,他敢讲真话,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拒绝为儿子调动工作

据耿飚的次子耿志远回忆,父亲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时,该委员会急需人才。当时他刚好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在光电所工作,觉得自己有文凭、又年轻,想调到外委会工作。哪知,父亲不容商量地说出两个字“不行”。

耿志远很纳闷,我向父亲推荐了两个同学,没怎么费事就调过去了,怎么到了我这里就“卡壳”呢?

耿飚的回答是耐心的却又是不能通融的:“你介绍的两个同学毕业于清华,经面试,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才同意调进。至于你,不同意调的原因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子俩在一个单位不适合,影响不好。”

不久,耿志远到一家大公司当了一名职员。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偏偏有一封“揭发耿志远靠其父的势力调动工作”的信送到了纪检部门,说父亲为他的工作调动搞了“特权”。上级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很快事实查明,在耿志远工作调动上,耿飚别说插手,他连知也不知道。

告诫子女不准经商谋私

1990年底,耿飚专门给儿子耿志远写了一封亲笔信,告诫儿子不准经商谋私。

志远:

知道身体很好,又有工作可做,我和你妈妈都很高兴。现在国内许多公司都不行了。你本来就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今后也不要和那些明堂搞得太近。这不过是我的一点希望而矣。国内现在形势大好,对许多的腐败现象大加惩治,秩序好多了,但人口越增多,经济发展不但要赶上人口的增加,而且还要超前、超前,现在不仅有希望,而且加倍努力,成为中流砥柱,叫人说炎黄子孙行!

父 耿飚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十一晚

耿飚还特别要求女儿学好中国古典文化。据长女耿莹回忆,她中学时,父亲要求她学国画,并且说“这是国画,我们自己的画。”一次,耿飚把家里的一架钢琴卖掉,换回了一个大琵琶让女儿学习。他对女儿说, “我知道你有艺术细胞,你很喜欢艺术,爸爸为什么让你学琵琶,学国画,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多学中国的东西。在大学毕业之前,中国所有的艺术你都要去学,学不精没关系,但是你要了解、要懂,这样你大学毕业以后,你再学西洋的,这样看到西洋的那些艺术你就知道哪些是精品,哪些是糟粕……”

耿莹在回忆录中写道:“爸爸说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长着长着,有的时候出了小枝杈,你就给他掰掉,它还会往上长。你要是把它下面的枝枝杈杈都修掉了,它会一直追着太阳长,直到最后成材。”(醴陵市纪委 彭晓明 整理)

(参考资料:《回忆父亲耿飚》——耿志远;《耿飚回忆录》——中华书局)

相关专题:湖湘好家风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