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江团,一个顶两个”
——访平江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刘剑平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谭诗宁 陈再兴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这就是92岁的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刘剑平的风采。
8月15日,记者在平江县干休所的一栋将军宿舍里拜会了刘剑平老人。干休所所长洪旗满怀敬意地对记者说:“刘老是我县目前唯一健在的离休老红军、新四军老战士,经历了8年抗战,是不折不扣的战斗英雄。”
说起自己出湘入苏抗日,刘剑平倍感自豪:“我们平江整整去了一个团。平江团打鬼子,个个不怕死。平江战士一个顶两个!”92岁老红军的脸上,仍存有29岁的血气方刚。
刘剑平,1924年1月出生于平江。1937年2月,他带着7个穷孩子参加了湘鄂赣工农红军16师,1942年入党,曾任看护兵、勤务员、通信兵、侦察班长等职。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所在的红军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陈毅任支队司令,傅秋涛任副司令兼一团团长,江渭清任副团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团里大多数战士都是平江人,所以被人称作‘平江团’。”刘老说。
1938年初,刘剑平随“平江团”乘坐一列运煤的火车奔波20多小时,奔赴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很快攻克伪军据点两个,炸毁公路桥9座;消灭敌人400余人,活捉日军骑兵班长香河正男,粉碎了日伪军的围剿计划。同年12月,一团奉命调回军部,担任警卫任务。
铁的纪律铸造了威武铁军。刘老称,“平江团”历来军纪严明,军中禁止交头接耳、随意走动,每晚都开生活会自我反省,犯了错误就自己去关禁闭。全团从不打骂俘虏,不惊扰百姓,在当地很有威望。
一天,部队获得情报,日军决定调集重兵进攻皖南新四军军部。军首长命令“平江团”迅速开赴南陵县,打一场阻击战。部队以急行军速度前进,于深夜2点43分进入南陵县,不少战士脚底都起了血泡,但没人叫苦叫累。傅秋涛等首长亲临一线察看地形,决计在南陵县城外围的父子岭设伏。战士们迅速选择有利地形,奋力构筑防御工事。大伙笑着说:“让‘不可战胜的大日本皇军’尝尝我们新四军战士的铁拳吧!”
刘老回忆道,1939年3月11日,日寇从南陵县出动,骑兵以两路纵队为前卫,走到父子岭山脚下,一名指挥官勒住马、举起望远镜向大山和周围观察约10分钟,没有发现抗日部队影子,便继续前进。走到我军阵地前沿,傅秋涛下令“打!”,100多挺轻机枪像暴雨一样把子弹射向敌马群,狙击手一枪击毙敌指挥官,敌骑兵们乱作一团,仓皇逃遁。接着,敌步兵用10多挺轻机枪开路,边打边冲上来,我军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之后,第二批日军又冲上来,战士们以猛烈火力压制,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我狙击手专打日军指挥官和机枪手,连连得手。我们自制的“枪榴弹”炸得日军魂飞魄散。日军的第二、第三、第四轮进攻都被我们英勇的新四军战士打退了。
刘老说,父子岭阻击战整整打了7个小时,“平江团” 伤亡270余人;但歼敌520余人,是新四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据我侦察兵报告,日军在县城郊架起大焚烧炉,将日军尸体烧了3个昼夜。
刘剑平先后在粟裕、傅秋涛、钟期光等首长的指挥下,参加过“丰利”、“苏中”、“涟水”、“鲁南”、“孟良崮”、“莱芜”等著名战役,屡建战功。解放后,他在福建省公安、水产战线工作多年,1982年离休回平江。
“党给了我一切,我也用一生回报党。”33年来,刘剑平一直担任着平江县关工委顾问和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致力于青少年一代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至少到各学校上辅导课10多堂。刘剑平对记者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刘剑平耄耋之龄仍耳聪目明,读书、写字都不用戴眼镜。他一生酷爱读书,《湖南日报》更是每日必读。赋闲在家,他将自己的革命经历著成了两部回忆录,免费赠送给青年一代。记者向他“讨”书,他羞赧地一笑:“没有了,都送完了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