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现象"引注目 小商品"里应外合"促成全球版图

[来源: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杨田风 李娟 钱雄亮]

“邵阳制造”:小商品谋划全球版图

一次性打火机稳占全球七成份额,假发做成“头等生意”,“邵阳现象”引人注目

邵东阳光发品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制作假发(上);邵东东亿电气生产厂房,工人在制作打火机。 记者 杨田风 摄

一次性气体打火机已稳占全球市场70%的份额;假发制品实现产值50亿元,跻身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服装皮具箱包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商品不起眼,爆发力却不容小觑:正是他们,帮邵阳圈出“全球制造”的版图,让“邵阳现象”受世人瞩目。

■记者 杨田风 实习生 刘倩 通讯员 李娟 钱雄亮

数据

“邵阳造”小商品全球称雄

2015年全省外资外贸外经工作现场座谈会近日在邵阳市召开,副省长何报翔参加了会议。

为何会选择在邵阳?省商务厅发布的一份“三外”数据通报表也许是最好的答案:今年上半年,邵阳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大指标增幅有9项排在全省前五名,中西部地区排名全部进入前三。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能体现“邵阳制造”的全球称雄。2014年,邵阳一次性气体打火机已稳占全球市场70%的份额,实现出口1.4亿美元;发制品实现产值50亿元,出口1.56亿美元,总量位居邵阳第一。其中,阳光发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模跻身国内行业第二位,成为世界行业龙头企业的金牌供应商;邵东县40多家服装皮具箱包出口企业产品已瞄准俄罗斯、巴基斯坦、墨西哥、意大利、以色列、泰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动

“里应外合”促成全球版图

邵阳产品全球商业版图的划圈,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刘纯鹰是邵东箱包服装进出口协会的会长。他说,三年前,他陪一位阿联酋客商来邵东考察,当对方看到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场地,第二天就取消了一笔上千万元的订单。

这种尴尬和无奈有望得到扭转。在“三外”会议期间,记者随同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邵东隆源中小企业创业中心,“这里总规划500亩,力争2015年底全部竣工,将在5年内安排150家左右企业入驻园区。”刘纯鹰表示。

刘纯鹰同时还是泰国湖南商会的会长,他牵头建立了泰国湖南工业园,“中国直接出口到印度的皮具箱包产品,关税是47%,但通过泰国等境外地区转出口可以享受零关税,“入园的企业生产产品时,只要在泰国开具原材料证明,再出口到和泰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就可享受零关税,这样能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刘纯鹰介绍,下一步还将准备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国建立一个销售网络。

观察

外向经济中的“邵阳现象”受世人关注

10大指标增幅有9项排在全省前五名,全部排在中西部地区前三名。数据的直观排名,让邵阳的“三外”发展新格局立现。“邵阳现象”也再一次被社会所关注。

全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的大市,是地理版图,“我们更看重的是经济版图,县域经济强不了,老百姓就富不起来。”在全省“三外”经济工作会议上,一位副市长如此表达他的感受。

从地理版图到经济版图,虽两字之差,但有千钧之力。

一路风雨走来,邵阳企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续写传奇:小小的注塑打火机形成了产业集群,产品占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70%的份额;融入海外市场的邵阳人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东盟地区投资兴业的邵东人就超过了8万人,遍布东盟十国;更令邵阳人自豪的是,泰国、老挝、越南湖南工业园区都是邵阳企业牵头,实现了湖南省境外工业园区零的突破。

“虽然是个小窗口,但我们主动融入国际网络。”邵阳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当地企业在境外设立的销售批发中心超过了110个,零售店铺达3680个,在墨西哥、阿联酋、印尼、南非、泰国等26个国家设有营销中心,同时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到境外产业园区投资,以资源反哺国内,多重并举,以邵阳为中心的开放型经济磁场就此形成。

数据

【总额】

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实现139亿美元,增幅10%,居全国第6位,出口增幅第4位。

【利用外资】

完成合同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60.9亿美元,增长13.6%,增幅居中部地区第2位。

【对外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额9.76亿美元,增长130.5%,总量居全国第9位。

■据省商务厅

记者手记

从减法到加法,转型升级势不可挡

8年前,邵阳打火机靠低廉价格占据低端市场,邵阳仿造一度在国外“声名鹊起”。

“尽管我们的市场做到了足够大,但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核心技术,即便是在低端市场靠量赚钱,也并不牢靠。”多名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企业最大的短板。

而在采访中,记者讶异于邵阳发制品竟然完全走的是高端路线,“向高端要利润,向高端要效益。”似乎也成了企业老板的口头禅。“邵阳发制品起步较晚,船小好调头,转型升级也来得更简单容易一些。”有业内人士指出 。

从减法到加法,从邵阳仿造,到邵阳制造,再到邵阳创造,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邵阳造”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和高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相关新闻:

假发做成“头等生意”

邵阳成为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

在有些人看来,剪掉废弃的人发一文不值,却已成为邵阳人眼中的“软黄金”。

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表示,2014年,邵阳发制品产业总产值50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进出口总额1.56亿美元,总量位居邵阳市进出口第一。

一根头发丝拉出来的产业

“跟黄金一样,头发也是以克来称量,目前的收购价格已到了2000多元/公斤了。”2004年成立的宏泰工艺是邵阳第一家发制品生产企业,公司法人代表黎更强对发制品行业了如指掌,“光邵阳人从事头发收购、走南闯北的流动群体,保守估计就有十万大军。”

邵阳发制品行业协会会长黄永祥表示,在中国出口行业当中,发制品是绝对垄断的行业。一方面是中国人口多,劳动力富余,更重要的是亚洲人口的发质适合做假发,其中尤以“直接从头上剪下来的头发为高档原材料”。

得益于庞大的人发收购流动群体,邵阳成为国内发制品企业的唯一高端原材料来源,也成为全国人发原材料集散中心。

记者了解到,目前邵阳已成为仅次于河南许昌的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拥有发制品企业130家,从业人员20万人。

黑人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每个周二或周三都是阳光发品发货的日子,“出货很稳定,几乎每星期都要发一两个集装货柜。”阳光发品公司董事唐泳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只做外贸出口,销往美国、欧洲、非洲等地。

唐泳说,其实假发最大的消费去处是黑人群体,占比达到70%,这与黑人的体质有关,“黑人几乎不长头发,但光着头又极不合礼仪,这一点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发饰就如同服饰,是每日生活的必用品,尤其是上班族,每个人至少拥有三四顶假发。”非洲也因此成为全球发制品需求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在尼日利亚注册的假发贸易公司不低于200家。”唐泳介绍。

挑战

贴牌销售八成利润流失

前景充满了期待,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邵阳发制品的年加工能力约3000吨,原材料耗用量仅为供应量的10%,其余90%全部销往河南、山东等地,“光利用原材料我们就还有90%的发展空间。”黄永祥表示。

市场的残酷同样也制约着邵阳发制品行业的发展。 “我们绝大部分产品是销往美国,但都是贴牌销售,80%的利润是被品牌商拿走了。”唐泳表示,目前,只有销往非洲的产品是自有品牌,仅占生产总量的10%。宏泰工艺情况稍微好一点,自有品牌销售也只占到30%。

黄永祥表示,行业也正在协商考虑是否可以统一物流、统一运输调配,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此外,不少企业也开始酝酿着跨境电商的计划,“争取年内,就要在沿海搭建电商平台,组建跨境电商销售队伍。”宏泰工艺黎更强透露。

下一页:“打火机世界工厂”:遭新国标挑战

上一页  |  下一页1 / 2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