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时评:"奥数"金牌大国为何与数学大奖无缘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曾德凤]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日前在泰国清迈举行,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这次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时隔21年再度夺冠。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没像许多国人一样对中国屈居第二而感到遗憾,反而想到了另一个紧要问题,即“奥数”金牌大国为何与数学大奖无缘?

据调查,在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人中,已有十多位是当年的“奥数”金牌获得者。

这个大奖每4年才颁发一次,自1936年设立以来,只有56名获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奖条件比诺贝尔奖还苛刻(诺奖中没有设数学奖)。

因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而声名远播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1982年“奥数”第一名;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3次参加“奥数”竞赛,获金、银、铜牌各一枚。31岁时,他获得菲尔兹奖。获菲尔兹奖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曾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数”金牌得主。2014年获菲尔兹奖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aryam Mirzakhani,也是“奥数”金牌得主。

反观我们这样一个长期雄霸国际“奥数”赛场的金牌大国,连一个菲尔兹奖获得者也没有!更尴尬的是,中国100多名奥数奖牌得主中,将数学作为终身研究职业的,仅十多位,且多半在国外发展。

对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谈到这尴尬局面背后的成因,有著名数学家分析说,国外的数学教学重视的是创造性思维,而我国的数学教学则一味地教学生怎么解题,反倒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磨灭了。

同样,奥数的课堂上,国外强调的是兴趣,把真正有兴趣且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网罗起来,而我国,大多把“奥数”当成了敲门砖,以敲开各级各类名校为目的。这便导致了后劲不足,敲开了门之后,便把数学弃之如敝屣。

还有一种原因,那便是价值取向。不少学“奥数”的,包括国际“奥数”金牌得主,多以金钱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而没有把要长期坐冷板凳的数学研究看得特别重要。这样,“奥数”生纷纷弃数学而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