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成功样本 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探访记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柳德新]


夏日朝晖映照下的花垣县排料乡金龙村苗寨。近两年来,这个苗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功脱贫致富。 通讯员 摄

7月中旬,记者在武陵山区的贫困山村中奔走,水泥路延伸进了深深的大山甚至贫困农民的家门口;在许多曾经是望天水的地方,引来了清泉;一些贫困村里,特困户受到特别照顾,住进了一栋栋新房。

此次采访,一些自然条件差的村子,近几年依托产业发展,奔跑起来,脱贫步子之快和可持续,让我们惊讶和激动。

他们脱贫的路径是什么,奔跑向前的秘诀在哪里?

葡萄架下,透出致富的曙光

凤凰县岩茨乡大坡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5年前,人均收入不到800元。

2011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杨清华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杨清华告诉记者,他回来后,想过开石灰矿,但考虑能带动脱贫的人少且破坏环境,放弃了;后来他和村支委一班人一起,大力推广烤烟,却因缺水和土质问题,成活率低,亏本的多。

他不泄气,又引进并选育出高山野生葡萄。 这一年,杨清华带着4个特困户,试种了20亩,其他村民处于观望中。

2013年,村里大旱,水稻几无收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年进入挂果期的葡萄,却获得了大丰收。这5户种葡萄的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杨胜兵是村里的特困户,一家7口挤在一间房子里。杨清华硬拉着他种了2亩多葡萄。杨胜兵说,种葡萄能不能发财,他很怀疑,因此态度不积极,管理粗疏。杨清华把种苗、肥料送到他家里,并让技术员上门指导。觉得欠了人情,他才打起点精神。让他没想到的是,2013年,挂果的当年,他家产葡萄6000多公斤,收获了2万多元。他一辈子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钱。

因为高山种植,村里的葡萄比外地的葡萄收获季节晚了2个月。去年,村里的葡萄被外地闻讯而来的客商买了个精光。

记者在村里转悠,遍野的葡萄架下,葡萄挂满了藤蔓,等待着10月的开园时节。杨清华很自信地说,进入盛产期的葡萄,亩产少的不低于3000公斤,多的可过5000公斤。

不用再发动,今年村里的葡萄扩种到503亩,都是群众自发跟上来的。村里盯住的是71户特困户,建档跟踪管理,扶贫资金、贴息贷款向他们倾斜。

2014年,大坡村人均收入2200元,比5年前增长了近2倍。村民们似乎看见了透过葡萄架的致富曙光。

脑筋转个弯,贫穷的苗寨发金光

沿着从张家界往凤凰的省道,在古丈县必经过一个苗家寨子——墨戎苗寨。

墨戎,苗语意即“有龙的地方”。

墨戎苗寨又称作龙鼻村。即使在交通要道上,村里脱贫的步子几年前也不知道往何处走。

村民张爱华回忆起就在五六年前贫穷苦痛的日子:“我们家6口人,就挤住在一间木板房里,不怕跟你说,经常要为油盐钱发愁。”

村里不多的水田和旱地,都在离村子很远的大山深处。村支书石远军指着村后的高山说:“来回一趟,要2个小时,爬上山去,力气也用得差不多了。”

寨子穷,但这里是有文化的。苗族民居、服饰、鼓舞、饮食独具一格。1993年这里就被省里授予“苗族花鼓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别是这里的“四方鼓舞”,多次参加国家级大型演出活动。

当旅游的热潮扑面而来,村支两委的脑筋似乎也想着要转弯,让旅游和苗家文化联姻,贫穷沉默的苗寨,会不会发出金光?

在县乡各方全力支持下,村里整修苗寨,挖掘历史;组建苗族“四方鼓舞”、“巫傩绝技”、“苗族山歌”等民间艺术表演队;推出神秘的“苗家门板宴”……2012年3月,“墨戎苗寨民俗风情风景区”对外开放迎客。

村门一开,财富滚滚来。当年,村里接待游客8万人次,贫穷的阴霾一扫而尽。

到目前,3年时间,村里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里组建专门的旅游公司,统一经营,苗家的银饰、茶叶、餐饮等生意红火起来。现在,村里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有130多人,一个月发出的工资超过20万元。

2014年,龙鼻村人均收入达6248元,这个一直被贫穷压得难以透气的苗寨,在转念间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10多年折腾,猕猴桃改变贫穷的模样

永顺高坪乡马鞍村,就在悠悠的猛洞河边。2010年人均收入为1688元。

以前的马鞍村人不好惹,且不说穷,发生纠纷,或者觉得在某方面吃了亏,便闹事甚至去堵路,曾被州县定为重点整治的混乱村。

个子不高、一脸黝黑的村支书向金双说,当时,县乡干部,一提到马鞍村就摇头。

上世纪末,村里开始发展猕猴桃种植,但因缺技术,品种不好,到2005年,村里稀稀拉拉东一块西一丘,赚不了钱,一些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村党支部站了出来,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良品种,扩大规模,把村民拉进课堂听专家讲课。同时,在猕猴桃进入挂果期后,请来长沙、张家界及外省的客商,把市场打通。

2014年,全村猕猴桃扩展到3900亩,成为村里第一大支柱产业。

村支书谈起漫漫脱贫路,感触很深:这条路他们折腾了10多年,流了大汗,费尽了心思,近几年终于开花结果。

记者在马鞍村看到,青山下,气派的农居,桃李相映,干净整洁。村支书说,拜猕猴桃所赐,让他们有猕猴桃房、猕猴桃车,还有山外来的猕猴桃姑娘。

2014年,马鞍村人均收入过4000元。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脱贫之路不寻常

车行永定区尹家溪镇长茂山村,虽极缓慢,陡峭的山路,心也一直悬着。

村里6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大山中。村里人说,在没有手机的时代,发个开会的通知,需要一天的工夫。

像弯曲陡峭的山路,长茂山村脱贫之道,极不寻常。

长茂山村属高寒山区,深度的贫困,让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都羞于提自己村子的名字。

1994年起,长茂山村先后种过黄栀子等药材,尝试过板栗、梨、李、枣、柿子等多种水果,均以失败告终。

再多的失败,似乎也动摇不了村支部刨去穷根的决心。他们又开始试种桃树,也许是感动了上苍,这一回他们成功了,桃子产量高、味道香脆甘甜,卖得非常火。

找到了“真经”,长茂山村人把激动和兴奋,迅速落实到苦干上。村里人心手相连,借债垦植、修路,义务投劳,几年时间,硬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地方,造出了面积达2200亩的“世外桃源”,人均果园达5亩。

村里人苦干,也充满着智慧。他们随后组建了长茂山桃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长茂山”鲜桃商标。长茂山村种植的桃子有5个系列,20余个品种,产桃期从每年6月至9月,避开了盛产期过于集中而烂掉或滞销的状况。

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

采访后记

重帮扶更重内生动力

志林

穿行在武陵山区采访,看到一些贫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人兴奋。而在这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提高贫困百姓收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采访中,许多村民相告,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他们的脱贫之路没有盼头。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政府肯定会有更多的举措更大的力度,精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精准帮扶贫困百姓脱贫。但无论如何,政府再大的帮扶,也替代不了百姓自己努力和探索。脱贫要靠帮扶,更要靠内生动力,选择什么样的路子,需要百姓自己去努力探索,这样,脱贫的路才走得更快更稳更可持续。

我们采访的这些脱贫典型,在基础设施、产业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极大的精准帮扶,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他们在艰苦卓绝中,自己寻找到了正确的路子并苦干出来的。

这正是他们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关专题:湖南实施精准扶贫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