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家风:老老实实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作者:向国生 廖声田 覃章衡]

初夏时节,贺龙元帅的二女儿贺晓明回到家乡桑植县洪家关,考察“美丽乡村”建设。记者与她谈及家风,她深有感触地说:“父辈的言传身教,悄无声息地影响了我们一生。”

做人要有精气神

建国后,贺帅给子女立了不少规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求子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贺晓明回忆,哥哥贺鹏飞上初中时,一次踢足球腿部骨折。按理说,父母心疼都来不及。可是一个星期后,父亲就让打着石膏的哥哥去学校,而且不允许坐他的专车,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贺鹏飞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坐三轮车上学,也全然没有因为是元帅的儿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些老战友认为父亲不近人情,而父亲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如果这种行为发生了,全家都会非常鄙视,这也是父亲最不喜欢的事情。”贺晓明说,1963年9月,哥哥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大学失利,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出面帮忙。父亲却说:“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明白了父亲意思的贺鹏飞,在清华附中复读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有精气神。”在贺晓明印象中,她小时候总是给人腰伸不直的感觉,父亲曾责令她每天必须靠墙站立一个小时进行自我矫正。如今贺晓明68岁了身板依然挺拔。

饭桌上的家教

三代学吃,五代学穿。对于许多中国家庭而言,饭桌一直是教育孩子的重要课堂。

贺晓明回忆,父亲整日忙于工作为国操劳,与儿女交流最多的是在饭桌上,作为农民出身的布衣元帅,艰苦朴素的家风不经意间影响着他们。

“细节决定成败,饭桌上的学问大了。”贺晓明说,父亲经常告诫他们,“一粒粮食一粒汗,要懂得去珍惜”。每次吃饭,都要求他们不许碗里剩饭粒,桌子上也不要掉饭粒,父亲自己也是一直坚持这样的习惯。吃完饭以后,自己把用过的碗和筷子送到厨房洗干净,再放到旁边,这是家规。“当时家里有工作人员做这些事情,本来我们可以不做的,但是,父亲还是坚持要求我们这样做。”

“父母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让人记忆犹新。”贺晓明说,父亲虽然严厉,但无时不表现出厚重的父爱,给后辈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在饭桌上,他们从父辈身上学到许多,好客待人、谦逊恭让、孝道感恩、诚信做人等优良品质和基本礼仪,受益一生。

用心读懂“忠诚”

2012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20版刊发了贺龙元帅长女贺捷生撰写的《父辈的忠诚》,追忆贺龙元帅为党、为国家而奋斗的一生,忠诚而伟大。

“逆境里的忠诚,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品德。”在贺晓明叙述中,记者明显感觉她对父亲充满了敬佩与爱戴,她说父亲不仅是一个魅力十足的人,还是一个信仰非常坚定的人,一生当中的逆境和坎坷特别多,忠诚于党、忠于国家,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灵去读。

贺晓明介绍,父亲曾经说过,他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一次两次、十几次,而是几十次。“所以父亲对儿女的进步非常看重,时刻要求我们忠诚于党的事业。”

贺晓明依然记得自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那天,当时她高中刚毕业,是妈妈薛明打电话告诉父亲的,父亲高兴得不得了,说,“我女儿今天入党了,非常高兴,我们家可以组织一个党小组了。”

秉承父辈的足迹,2010年8月,贺晓明当领队,率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后代在滇西北重走长征路。今年3月15日,贺龙元帅的外孙女、贺捷生女儿贺来毅沿着红二方面军长征线路“倒走长征路”。2006年,退休后的贺晓明本着“不搞竞技”的宗旨,和妹妹贺黎明一起注册了“贺龙体育基金会”,一直在做公益,包括上高原、办学校、扶持老区的孩子,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让先辈精神薪火相传。

相关专题:湖湘好家风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