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受降纪念馆首次公布一批珍贵抗战历史照片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1945年8月21日,日本8名投降代表下机后乘坐插有白旗的降车驶往指定地点。

为迎接抗战胜利芷江受降,中美两军布置了多个受降典礼会场。

驻芷江美军通信兵约瑟夫的战友展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外文报纸。

1945年8月21日,为庆祝芷江作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地点,在芷江南街建正义之塔,塔顶用树枝编织而成。

1945年8月21日,芷江机场,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乘坐插有白旗的吉普车绕场一周示众。

1945年8月21日上午,数千中国军民涌向芷江机场,目睹日本投降代表。

1945年8月21日,为庆祝芷江受降签字典礼,在芷江大桥搭建的“正义大道”牌楼。

侵华日军曾38次轰炸芷江。图为遭日机轰炸后的芷江大桥。

驻芷江的美军通信兵约瑟夫在芷江南街钟表店前留影。

1945年8月21日,中国政府在芷江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布置的受降庆典场所。

为了支持抗战,芷江大桥桥面亭阁全部拆除,芷江大桥成为西南战略物资最重要的运输通道。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的降机。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讯(记者 刘桂林 黃巍 报道)4月17日下午,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公开发布了32张珍贵的抗战历史照片。这批图片是该馆从美国二战老兵约瑟夫·德手中征集到的。当年,他用柯达彩色胶卷记录了芷江受降的历史场景。今年89岁的约瑟夫说,这些历史照片应该回到历史的发生地。这里,本报选编了其中部分照片,和读者一起分享当年胜利的喜悦。

■链接

约瑟夫·德个人简介

约瑟夫·德(Joe Day)曾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在二战期间任驻华美军通信兵。刚到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即因入伍中断学业。

虽然约瑟夫只读了一年大学就被征入伍,但他学习能力特别强,相机是他发现、了解和记录世界的主要方式。约瑟夫说,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远远没有上升到深刻的哲学层面,而感性的观照和摄取是理解世界的通道。

约瑟夫曾经驻扎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在八莫的一支美军信号服务队工作,随时待命参与中英美盟军的具体军事任务。

战争结束之后,约瑟夫回到祖国,并重返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大学学业。目前,约瑟夫·德夫妇居住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本版照片均由当年驻芷江美军通信兵约瑟夫·德供图

相关专题: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重新开馆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