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湖南 2014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榜单出炉

[来源:华声在线]

  给杂交稻系“安全带”

  熬20年培育优质米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立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感动人物

  【姓名】陈立云

  【年龄】65岁

  【职业】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颁奖词

  年少饥辘,心怀满仓壮志;青年发奋,澎湃富农雄心;中年成功,收获数十专利;名满天下,仍旧海角天涯。40年,他辗转于湖南、海南、云南,奔忙于课堂、田野、村庄,学子扎实的数据,农民切实的丰收,是他一生最美的勋章。守卫国家粮食安全,他深知肩头责任比天大。常怀一颗悯农心,愿为苍生谋稻粱。

  40年来,陈立云奔波于湖南、海南、云南等地,育成61个水稻新品种。

  他,是一名大学教授,脚浸泥水,田间授课,如一株水稻,40年来,站成学生们眼中的风景;他,是一位科研人员,40年间,如候鸟一般,奔走于湖南、海南、云南,育成水稻品种61个,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效益达到100多亿元;他,像一位农民,日晒雨淋,只为满足同胞买良种、种好粮、吃饱饭的朴素愿望;他,是一位公民,拒绝与跨国公司的涉密合作,却将自己的发明与国内同行共享。他就是陈立云。■文/记者 王为薇 实习生 高雨寒 图/通讯员 何纲跃

  学术之路

  40年坚持用秤杆子说话

  “电脑里种不出庄稼,穿着皮鞋在田埂上走走,也育不出好品种。”陈立云经常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他还特别反感学术造假,认为比起其他造假、腐败,后果将更为严重。

  1月15日上午,好不容易见到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赶回长沙的陈立云。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门口与记者碰面后,陈立云领着记者直奔他的办公室。65岁的他,上楼梯时,都是两级两级地跨上台阶。

  陈立云打开他的书柜,翻出一本1993年冬海南试验记载本说:“首先,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

  1975年,陈立云从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毕业后,选择留校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电脑里种不出庄稼,穿着皮鞋在田埂上走走,也育不出好品种。”陈立云经常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雷东阳是陈立云带的2005级博士研究生。他说:“陈老师作为一个大专家、大教授,任何事都亲力亲为。我清楚记得,一堂‘田间授课’,陈老师裤腿挽在膝盖上,赤脚上沾着泥,站在田埂上对我们说:‘做我的学生要做到三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饿。’这个画面和‘三不怕’真言,我始终记得。”

  在雷东阳看来,像陈立云这样一位有40年育种经验的专家,看品种,在田里走一圈就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是陈立云始终坚持以“秤杆子说话”。用打谷机把谷子打下来晒干称重,用数据评价筛选品种。

  教学上,陈立云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学生的每一个研究报告他都要求出示原始数据,每一篇论文他都要仔细审查。“教书先教人,学生造假,今后走入社会怎么办?科技、教育界的造假、腐败比起其他造假、腐败,后果将更为严重。”陈立云说。陈立云曾参加过很多次水稻测产验收,发现有人在测产时弄虚作假,或是熟人间要求“通融通融”。陈立云坚持实事求是,从不虚报。于是,有人说他不近人情,有人说他“另类”。他说,为了农民的利益,他只能当另类。

  冬繁之路

  熬了20年培育出优质稻米

  “‘培两优288’的产量高,农民愿意种,稻米品质好,米厂愿意收购,老百姓接受程度高,熬了20年,值了!”陈立云说。

  冬繁,即在内陆冬天气候条件不允许水稻栽培的情况下,利用海南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加种一季水稻,以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

  1975年,从陈立云随团队踏上开往海南冬繁地的火车的那一刻,他40年候鸟般的科研之路就此展开。

  做冬繁研究,农民干的育种家要干,农民不干的他们还得干。

  长年累月的田间科研,常常顾不上吃饭,陈立云早早患上胃病。不仅如此,由于一天选种站立的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陈立云患上严重的腰肌劳损,腰部稍向左倾,弯腰、久坐都会疼痛不已。一次,陈立云到井里打水时不小心扭伤了腰,上厕所都要两人搀扶,“水稻的科研工作季节性很强,错过了时间,要等下一年。”陈立云心中焦急,用塑料薄膜包着硬纸壳绑在腰上,支撑起腰部,返回田间继续研究。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陈立云蹲守海南基地的时段,雷打不动。然而,在他头20年的研究段中,可谓屡败屡战。“科研经费少,工作条件差,育种辛苦,直到1996年我才育成第一个有影响的品种——培两优288,这才看到曙光。”那年,陈立云46岁。如今,陈立云已记不清那20年间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推荐参加区试的水稻材料,通过审定的概率只有2%-3%,可见育成一个品种有多难。‘培两优288’的产量高,农民愿意种,稻米品质好,米厂愿意收购,老百姓接受程度高,熬了20年,值了!”

  创造奇迹

  40年间育成水稻品种61个

  “搞水稻育种十分辛苦,周期长、季节性强、不能停顿,要耐得住寂寞。”

  陈立云经22年研究,育成的两系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比原来的不育系降低了1.5摄氏度,耐受低温的时间延长了4天。就是这关键的1.5℃和4天,给两系杂交稻制种系上了“安全带”,大大降低了由于气候因素导致的制种失败,避免了上亿元的损失。

  在海南进行两系不育系繁殖,敏感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9℃到22℃之间,否则就会导致繁种失败。陈立云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全国740多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研创出两系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智能选择系统,筛选出云南保山为最佳繁殖基地。

  此后,这只永不停息的候鸟又多了一个栖息之地——云南。经试验,陈立云培育的两系不育系“C815S”在保山繁殖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其产量是原有繁殖办法的6-7倍。现在国内许多种子企业按照他研创的方法繁殖两系不育系都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一个水稻品种从培育到审定,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陈立云却在40年间育成水稻品种61个,其中以第一完成人培育的高达43个,创造了水稻育种界的奇迹。“搞水稻育种十分辛苦,周期长、季节性强、不能停顿,育种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陈立云如此总结自己科研硕果累累的经验。

  下一页:

  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需要什么培育什么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