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李自健看望戎瑞霞,为她展示之前的“祖母系列”画作。 记者 李健 摄
李自健与他的第三幅《南京大屠杀》。 记者 李健 摄
1937年12月,日寇攻陷南京,怀孕的她和家人在地窖中躲过屠杀。
之后,家庭离散,十年后她才与丈夫在长沙团聚。
李自健,著名旅美画家,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1991年在美创作巨幅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在此后的环球巡展中,多次遭受日本右翼势力的打压与干扰。
2000年12月13日,画作收藏者星云大师与李自健一道将《南京大屠杀》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核心提示
那双手,已瘦如老藤,筋络毕现。
77年前的12月13日,曾是它的主人戎瑞霞恐惧的起点。李自健紧紧握着这双干枯的手时,恰逢77年后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个国家公祭日。
“我一直都在找,只没想到老人家就在我身边。”找到戎瑞霞时,六十岁的李自健激动不已,“77年前,她经受的磨难,就是公祭日这天的主题。”
李自健曾三画《南京大屠杀》,环球巡展,提醒世界史不可篡。戎瑞霞是李自健此前一直苦寻的人。
老人托腮凝思时,他趁机拍了很多照片。他想以戎瑞霞为原型,完成他“祖母系列”油画中的最后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
关于画名,他初定为“忆”,“希望人类永远不忘这段惨烈的历史悲剧。”
■记者 赵玲 实习生 熊胜羿
12月13日下午,在长沙市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楼的小住房内,李自健紧紧握住了戎瑞霞干枯的手。
李自健生于邵阳,著名旅美画家,油画《1937·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一头向右拨的齐颈乱发,身着深麻色呢子上衣和深色西裤,给人不羁却又整齐的错乱感。
戎瑞霞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今已99岁,土生土长的南京人,77年前日军攻陷南京时,她就住在南京市内最繁华的新街口附近,亲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老祖母”肖像
“我应该买一束花来。”李自健大包小包地提着自己的作品和慰问品看望老人。然而行程匆忙,忘了买花,一脸遗憾显在脸上。
很久前,李自健就想画一幅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肖像。这次见到戎瑞霞,他难掩兴奋激动的情绪,大声地说:“我终于找到您了!”
当年画完《1937·南京大屠杀》巨幅油画之后,他继续创作了不同系列的油画,其中“祖母系列”是李自健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画了七位饱经沧桑、慈祥善良的老母亲形象,希望人们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涵。”然而,李自健透露,“祖母系列”中最重要的画像一直缺位——他希望是一位有南京大屠杀记忆的老人,“有厚重感和历史感的老祖母。”李自健说。
几年来,李自健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位老人,却事与愿违。12月12日,他看到三湘都市报《一位长沙老人的大屠杀亲历记忆》的报道后,难抑兴奋之情:“老祖母”找到了!
“看到报道,冲击感迎面而来,戎瑞霞的苍颜白发、爬满皱纹的脸,都是时代印迹。没想到在我们湖南竟然还有一个99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非常珍贵难得!我必须得去看望她。”李自健说。
油画取名“忆”
看望戎瑞霞的回程途中,李自健迫不及待地翻看相机上为她拍摄的影像。照片中的戎瑞霞托腮凝思,仿佛穿透时光,眼里装着77年的历史沧桑。
“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多少磨难,她的淳朴和善良,中国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就藏在这张容貌里。”李自健称赞。
在李自健眼里,戎瑞霞是“历史的活化石”。在征询戎瑞霞及其家人的同意后,李自健决定将她作为“祖母系列”中最重要画像的人物原型入画。
1994年至2012年,李自健根据每位入画祖母不同的故事和动作,相继以“韧”、“慈”、“盈”、“风”、“依”、“遥”、“祈”等七字,作为七幅“祖母系列”油画的名字。戎瑞霞的画像,他初步定名为“忆”,“既是因为老太太的神态像是追忆往事,也希望人类能够永远记得这一惨烈的历史悲剧。”
首幅《南京大屠杀》
随着《南京大屠杀》油画的全球巡展,世界各地的媒体将李自健称为“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代言人”。
李自健记得,1991年在美国洛杉矶,他创作了首幅《南京大屠杀》。
“首幅《南京大屠杀》的创作起因,是因为佛教高僧星云大师。”李自健说。
一日,云游弘法的星云大师返回洛杉矶,观看李自健几个月的创作成果后,忽然问他可不可以画一幅《南京大屠杀》。“星云大师是这场惨剧的见证人。”李自健清楚地记得,“他要我画幅警世之作,让世界永远不要忘记这历史惨剧!绝不可重演!”
他阅尽所能找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没有日寇原型,他让弟弟从潇湘电影制片厂借出日本军服;没有苦难者原型,他让妻子将自己绑住后拍照。小孩哭时,他拍下照片,成了在母亲遗体上哀嚎的小孩原型。画室里环绕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旋律。3个月后,巨画完成。
画分为“屠”、“生”、“佛”三联。左联“屠”是两个日本军人在砍头比赛后狞笑的画面,中联“生”是一个从金字塔般的死尸中爬起的幼童,在母亲的遗骸上嚎哭,右联“佛”则是哀伤的出家僧人在收尸体。
第三次绘制
《南京大屠杀》静静地挂在李自健长沙的画室里,占据一面墙。这是他第三次绘制的成品。
2003年,李自健在美国重新绘制《南京大屠杀》。和首幅相比,第二、三次绘制的《南京大屠杀》总体构图和场景基本一致,但局部略微有些区别。“我不希望有大的调整,因为很多人都记住了这幅画。略微的区别只是为了使悲怆和苦难意境更为深远。”前两张油画分别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每画一次都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睡不好,心情也很压抑。”然而,今年4月,他下定决心再次提笔,第三次在长沙绘制这幅画。9月初,画成。
“我希望通过我的画作,呼唤人性,呼唤爱。没有比南京大屠杀更能从反面来衬托‘人性’这个永恒价值。所以这张画就成为我整个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作品。”李自健说,这幅画承载着不可抹杀的历史真相。之所以他多次重新绘制,就是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历史。
希望巡展日本
随着以《南京大屠杀》油画为主核的环球巡展,李自健曾遇到日本右翼势力激烈的反弹,也邂逅了许多温暖和感动。
1997年4月,在西欧三国的首站德国个展上,李自健发现了两位认真赏画的德国老太太。“她们伫立在《南京大屠杀》前,一会儿仰头擦泪,一会儿又埋下头去,低声抽泣。”离开展厅前,一位老太太在留言本写道(译成中文为):“两位德国老太太含泪向艺术家致敬!”
他也记得在台北巡展时,曾在这幅画作前深深鞠躬道歉的一群日本妇女。
“我一直想把巡展开到日本去。虽然现在不能成行,总有一天我会做到的。”李自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