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活着之上》获路遥文学奖:不是要揭大学黑幕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阎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王志伟 摄

  记者 尹玮

  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教授阎真的新作《活着之上》近日获得了首届路遥文学奖。尽管全书尚未正式出版,但凭借杂志《收获》上已刊登的三分之二的内容,这部长篇小说还是打动了评委。记者就此采访了阎真,寻找获奖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神秘短信之后,文学奖找上门

  阎真上一部小说的出版还要追溯到2008年的《因为女人》。这六年间,他花了三年时间停顿思考,两年时间提笔创作,一年时间反复修改。

  尽管阎真早就打定主意,这部作品要写大学校园,但有了大框架并不等于就可以立即写作。在长达三年的构思中,阎真整理的笔记就超过了两千条。这些来源于生活经历、媒体报道等的素材,经过取舍后被他运用于创作中。“小说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原型。”

  经过今年11次的修改后,《活着之上》最终定稿,部分内容刊登在11月14日出版的文学刊物《收获》上。而此时,路遥文学奖的初评却因“缺少像样的好作品”而陷入了困境。路遥文学奖秘书长萧夏林恰好看到了这期杂志,并寄给了评委。

  日前,阎真收到一条“神秘短信”,问他要小说全文的电子稿。起初他以为是某位文学评论家的工作需要,“没料到最后传来的是获奖消息” 。

  本意不是揭大学黑幕

  对于《活着之上》,有评论认为它“直面生活潜规则与学术腐败,以锋利的笔触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不过,阎真本人更愿意这样评价它:“在小说中,学术腐败、潜规则等有写到,但这些不是重点。小说仍然在传递正能量,表达了人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阎真进一步解释说:“这部小说是反映多数人的普遍状况,而不是揭露少数人的极端情况。”他透露道,写校园是抱着贴近生活的心态,并没有揭露黑幕的心情。

  “在普通化、生活化的情节中,在平和的叙述中,一样有震撼心灵的效果。”阎真如此总结他的创作之道。

  关怀当代年轻人成长

  虽然小说的重点不在于揭黑,但阎真也透过角色的人生经历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主人公“我”虽然在年龄的设定上比作家本人小了15岁,但“我”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反映了阎真自己的心态。

  “活着就可以,活着就是一切”正是阎真要批判的理念,他认为人盲目服从本能的驱使不是一件好事,“丧失价值判断而去做犯法的事是很危险的”。在他笔下,当前知识分子正面临着困境——难以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一边讲人文精神,一边行功利之举,在人格上是阴阳人,这种状况相当普遍。”

  作为大学教授,阎真在小说中还十分关怀当代年轻人的成长,专门描写了找工作的艰辛。在他看来,与他所处的成长时代比,他的学生这一代虽然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但成长环境却更为艰难。“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结婚、买房子、养小孩,哪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采访手记

  阎真的笔,《活着之上》的文眼

  在阎真办公室的桌上,记者看到了一沓打印稿。这些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但阎真自己的写作还是靠手写。经他一提醒,记者又在桌子上发现了十余支耗尽墨水的中性笔,看来大作家果然是常常动笔的。不过,阎真并不认为动笔写文章和电脑上打字这两者之间可以分个输赢高下,用他的话说,“不过习惯罢了”。

  对于用了两年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新作,阎真最得意的一句出自第25节,甚至能倒背如流。这个故事是他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写到小说里的情节是主人公的妻子想要借推销某保健器材之机大赚学生一笔,但主人公不同意,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句“灵魂拷问”:

  “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

  阎真说,这就是《活着之上》的文眼。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