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
4月2日,常德临澧修梅镇林伯渠故居,林伯渠骨灰安放仪式在此举行,长孙林友苏、侄孙林锋、林新观分别捧着骨灰盒和两块圣土到达铜像广场。 记者 聂诗茼 摄
本报4月2日讯 “老爷子,孩子们终于请您老人家的英灵‘回家’了。”林伯渠之子、人社部原副部长林用三深情地说。今天上午,林伯渠骨灰安放仪式在常德临澧修梅镇林伯渠故居铜像广场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出席仪式,代表7100万湖南人民欢迎林伯渠同志英灵荣归故里。
“落叶归根,回家就好”
上午7时,林伯渠故居挤满了近千名前来瞻仰、献花的群众。7时15分,骨灰迁移正式开始。“此次安放的除了父亲的骨灰,还有两块取自红色根据地的土,一块来自革命圣地延安,一块来自红都瑞金,这都是父亲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林用三说。
7时25分,林伯渠长孙林友苏、侄孙林锋、林新观分别捧着包裹好的骨灰盒和两块圣土向林伯渠铜像广场墓地迁移。
7时35分,骨灰安放仪式开始。墓盖正式合上之后,林用三蹲在父亲墓地前轻声说:“老爷子,落叶归根,回家就好。”
“希望能带给家乡福祉”
谈及让父亲英灵荣归故里的原因,林用三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而且,父亲的故乡临澧是鱼米之乡,但资源相对缺乏,我希望能使这儿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在他身后还能带给家乡福祉。”
临澧县对林伯渠故居进行了拓展式的保护开发,建设围绕“故园、陵园、田园”三大主题,且将故居、祖坟、广场连为一体,新的铜像广场面积达907平方米,由纪念活动平台、瞻仰广场等组成。■记者 聂诗茼
幕后
“红色前辈”陆续迁墓回家
3月31日上午,林伯渠骨灰迁移请灵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瞻仰厅举行,回湘后,骨灰被暂时安放在常德市临澧县修梅镇林伯渠故居。
几年来,回到故乡的不只是林伯渠。2011年,陈赓大将夫妇的骨灰回到故里湘乡市;2009年,贺龙的骨灰迁回家乡张家界;1999年底,彭德怀的骨灰悄然回到湘潭。
为了更好地迎接革命前辈回乡,湖南各级政府做了细致的考量。“各个墓地的风格各异,都由专业的机构负责设计”,湘潭市政府一名曾经参与回迁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在回迁湖南的名人中,湘潭的最多,目前新建的墓体和碑文,多是其人物性格与政治含义的最直接表达。
前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韶山市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表示,更多湘籍革命前辈把墓迁回家乡,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更容易瞻仰凭吊的好地方。
从前期回迁的案例看,革命名人的墓园有些成为了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些则同样成为了“红色旅游基地”。
彭德怀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刘晓年表示,纪念馆在筹建的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后期维护则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已实现免费开放。该馆不仅要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还要对湘潭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引导作用。“在我看来,修建名人墓应有历史故事或事实作支撑。”■记者 刘璋景 实习生 刘佳
人物档案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