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这组建筑,就是裕湘纱厂,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记者 童迪 摄
3月24日,夜幕下的长沙裕湘纱厂。记者 田超 摄
核心提示之一
【现状】
四年前,长沙市政府斥资上千万元重修裕湘纱厂老门楼及部分建筑,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供市民参观。
【尝试】
产权方长沙城投集团在2009年时,曾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
走在长沙潇湘大道北段,或者经过银盆岭大桥,一定很容易看到一座高大的门楼、连着两栋西式风格旧楼的一组建筑;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耀眼辉煌,像一座城堡宫殿,古色古香却又彰显低调奢华。
它是裕湘纱厂,也是百年历史里承载了三湘近代实业发展的“湖南第一纱厂”。
长沙市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高品质的、长沙地标性旅游休闲景点。然而,当它伟岸外观看起来更显寂寞清冷、围墙屋顶透出斑驳陆离之时,有人甚至在担心:这道见证了老长沙变迁的风景,不久就会在长沙文物版图上消失。
与身厚重历史、濒临湘江美景,东接过河大桥、西连岳麓大道,潇湘路贯穿南北,在周边医院、餐厅甚至农家渔村都风生水起之时,为何唯独裕湘纱厂寂静冷清?
■记者 黄利飞 朱蓉 实习生 龚兴
【现状】
黄金码头无人问津
百年文物恐有消逝之危
一座高大的门楼、两栋西式风格的旧楼,镶嵌其中的仓库、栈道、码头等,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有过一段火红的岁月。
而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裕湘纱厂富丽堂皇之气派,让每个长沙人都为之骄傲:这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
远观2009年10月全面完成外观保护性改造的裕湘纱厂,大气恢宏得醒目异常;当依着黄色外墙走进拱形门楼,却发现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看焉”之态。
外墙的黄色早已不如改造完成时的明亮,墙面隐约而现的不知是蛛网还是细长的裂缝,就连最惹人注目的门楼屋顶,白色粉刷已经脱落了好几大块,来湘江边采风的学生说:“看起来像一座闲置已久的楼房。”
拾阶而上,光线越发灰暗,木质地板满布尘土随着脚步回旋而上,甚至有些令人呛咳。倚栏望去,楼前数米开外,一溜沿江早梅在料峭的春风里开得正欢、柳叶新芽叫嚣着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这与裕湘纱厂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反差。
据2009年就来纱厂当职看守的陈师傅说,外观改造完成后的纱厂,里面一直是毛坯状。每天晚上6点钟准时亮起的3200盏灯,每天耗费近3万元电费。“目前纱厂只出不进,如今已是第四个年头了。”
当它伟岸外观看起来更显寂寞清冷、围墙屋顶透出斑驳陆离之时,有人担心:这道亮丽的风景,会不会不久之后就在长沙文物版图上消失。
【缘由】
意图一次性成功开发
第一纱厂闲置四年
每到夜晚,从营盘路隧道至银盆岭大桥临江一路停满了轿车。驻足十分钟,迎来送往的便有三四拨人,热闹非凡。据在裕湘纱厂西南方不到1000米的边洲围路上开设大排档的余老板说,他每天晚上7点开始准备,常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收档。
在周边医院、餐厅甚至农家渔村都风生水起之时,为何唯独与身厚重历史的裕湘纱厂如此寂静冷清?
早在2009年时,就裕湘纱厂的两栋老建筑,产权方长沙市城投集团面向全球招商,试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高级会所、餐厅、咖啡厅,同时包含部分展示和旅游接待的功能。城投规定,投标人注册资金必须在300万元以上,同时能够提供不低于1000万元的银行资信资产证明。当时曾有一计划经营餐饮、出付租金479万元/年的中标者,但合作最后不了了之。
如今四年过去了,改造后的裕湘纱厂从崭新尽显陈旧,却依然虚位以待。长沙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晓刚说,裕湘纱厂产权属于长沙市城投集团,文物局方面只监管其开发是否符合“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至于城投租给谁、如何租、租期等,就是各方共同商讨决定了。
其实,租赁纱厂的意向商家一直不断。据长沙市城投资产经营公司负责裕湘纱厂招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就有约五六十个,有想做酒店的、也有想做餐厅、高级会所的,甚至还有想用来当办公场所。据知情人透露,2011年湖南省博物馆想租用建成省博物馆江滨分馆,但最终都未能谈妥。
“可与城投集团洽谈,在与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开展多次协调会、报市政府批准后,才能达成合作关系。”该负责人说,面对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必须一次就开发成功。
该负责人还说,租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商家能够做到保护性开发,使百年纱厂的文化品牌增值,“以往没谈妥的合作,一般是在考察意向方时,其经营方向、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和力度等方面不尽人意。”
【辉煌】
见证湖南近代民族工业
百年沧桑
裕湘纱厂始建1912年,是当时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向财政司借银60万元建立起来的湖南近代第一座纺纱厂,初名“经华纱厂”;1913年更名“湖南第一纱厂”。
1932年纱厂进入兴盛时期,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年产棉布2000余匹,到1933年盈利20余万元。
然而,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纱厂4万纱锭等设备,一烧而尽……留下来的建筑群,在抗战胜利后挂上了“裕湘纱厂”的名字。
解放后十年,纱厂续写辉煌,总产值增长到3612万元。更重要的,它还是全省纺织工业的基地和人才发源地。
当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裕湘纱厂慢慢衰落下去,最后资不抵债,于1996年11月16日正式申请破产。
在老长沙人眼中,裕湘纱厂矗立在湘江西岸,像一个时光老人,细数辉煌过往、历经文夕大火,后又迎来长沙解放,看着大桥修建、隧道通车……
正是这样一座古楼,在政府规划路幅时,为保住纱厂门楼及部分厂房老建筑,潇湘大道北段不径直北上,而是往西偏移,整个道路在古建筑西侧五米外通过。
80多岁的长沙市民胡火松说,“文夕大火”那年,纱厂厂房被烧毁,但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逃过一劫。裕湘纱厂的大门应该保留,因为它不仅有着凯旋门的造型,而且象征着湖南近代工业的辉煌和历史。
【记忆】
当裕湘人,很光荣
作为当时长沙的八大企业之一且排名首位的裕湘纱厂,成就“裕湘”二字的绝非仅仅是一份数据及呈几何增长的财务报表那么简单。
事实上,从历史资料及记者对“裕湘人”的访问中可以窥探到,其合理的管理模式、优厚的福利待遇、丰富的企业文化等因素,造就了这家纺织企业的团队凝聚力与企业精神,以及员工以企业为荣的自豪感。
1951年,22岁的闵斌进入纱厂工作,工号1659。“那时在厂外买东西可以赊账,只要抄下工号就可以了。抗美援朝时,全厂职工掏钱给朝鲜捐了一架飞机,命名‘裕湘号飞机’。”他说那时候作为一个裕湘人,觉得很光荣。
已过花甲之年的盛阿姨,1969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裕湘纱厂实习。那时候到裕湘实习的条件很苛刻,对视力、手、脚、身高都有要求,“手要修长,脚不能是平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