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三山行”走进韶山 感受伟人魅力/图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文杰]

采访团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

   6月17日,记者随“红色三山行”湘鄂赣青年记者采访团来到本次采访活动的第一站——伟人故里韶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青山碧水依旧,忙碌的农耕场景却已被游人如织的旅游盛况所取代。

  记者 文杰

毛主席故居前,等待参观的游客

  “年轻人,至少应该来一次韶山”

  上午10时,采访团首站抵达毛泽东广场,这里已聚集了数千名游客,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向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在毛主席故居前,等待参观的队伍蜿蜒长达一公里,从开始排队到进入故居需要两、三个小时。

  尽管骄阳似火,献花篮、参观、吃饭都要排队,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崇敬与期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当中,不乏一些年轻的身影。四川阆中的小黄刚参加完高考,就和班上几十名同学自发组织来红色旅游。小黄称,来这里之后,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毛泽东写下这首诗后离开韶山,开始了追寻理想之路。

  小黄告诉记者,他现在也还不到18岁,即将开始远离父母的生活,毛主席的故事对他触动很大。“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至少都应该来一次韶山”。

李德富在家中向记者介绍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时拍的照片

  “搭帮毛主席,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数据显示,韶山接待游客数量连年增长,2008年突破600万人次,2010年已接近700万人次。火爆的红色旅游也给韶山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居住在毛泽东故居附近的李德富就是其中一位。走进李德富家的二层小楼,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主席和村民们聊天的照片。李德富指着一个背影说:“这是我伯伯,主席1959年回乡的时候和他聊了好久。”原来,在1925年,李德富的爷爷李兰村冒着生命危险,将毛泽东送出了韶山。李德富说:“毛主席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们的日子过好了就是搭帮他!”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这首民谣是昔日韶山的写照。李德富家也不例外,过去,他仅靠种地、做米粉为生。上世纪80年代,韶山开始发展旅游业,带动旅游产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李德富家的日子也渐渐红火起来。

  两年前,他把自己楼房的一层租给亲戚开饭店,年收租金3万多元。另外,村里其他人承包了故居附近的纪念品门市部,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分红,他家每年可以分得8万元。家里的农活少了,他和小儿子在管理处下面打工,每月收入有2000元。

  记者了解到,韶山村全村456户居民,一大半从事餐饮和纪念品经营,90%以上农户都建起了小洋楼。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毛泽东遗物馆,工作人员记下的毛主席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这件睡衣,就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

  韶山的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更重要是的是,这片红色土壤以及在这里滋生的红色力量,成为泽被中外的精神宝库。

  为建好“一号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运来了6000多件毛泽东遗物。参观毛泽东遗物馆,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七口之家,每天3元伙食费,还包括招待客人的费用;会见外宾,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称“没有人会看后面”;坚持用牙粉,要等全国人民都用上牙膏自己才肯用……

  毛主席的遗物和他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勤奋好学的作风,让很多参观者热泪盈眶。在遗物馆,陈列着一件毛主席穿了近30年的睡衣,上面的补丁竟多达73个。一位老者指着衣服对记者说:“这一件睡衣,就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啊!”

  80后小伙子陈帅,是韶山管理局毛泽东纪念馆的中、英双语讲解员,主要负责接待外宾及公务参观。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火红的年代,但是通过专业学习,他对伟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能宣传伟人的思想为豪。

  陈帅曾接待过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当时,他指着展板上贴着的三张照片(分别是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卡翁达的情景)对卡翁达先生说:“照片上的其他领导人都已故去,您依旧健康长寿,是唯一的见证人了。此时此刻,您感受如何?”卡翁达嘴角动了一下,却没有说话。离开纪念馆时,卡翁达才说道:“One China,One ChairMao(唯一的中国,唯一的毛主席)。”

  陈帅说,自己在这里干了三年,就像是守着一座精神宝库,他说要扎根这里,将这笔精神财富传播给更多的人、更远的地方。

  相关链接:

  韶山毛泽东广场将举行“红色恋歌”集体婚礼

  华声在线6月17日讯(记者 文杰)6月26日,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广场管理处、三湘华声全媒体等单位,将共同在韶山毛泽东广场举办“红色恋歌”大型集体婚礼。9对新人将在毛泽东铜像的“见证”下,完成自己庄严神圣的婚礼仪式。

  在韶山这片红色故土上,不乏浪漫的故事。

  在韶北村废弃的李家祠堂院落里,生长着两棵桂花树。据当地村民介绍,系1925年3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回韶山时所种。86年后,枝叶相连的两棵桂花树仿佛向世人诉说着那一段伟大的爱情。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视察韶山学校,学生蒋含宇和彭淑清为毛主席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留下一张“放佛听得见笑声的照片”。蒋含宇和彭淑清以此为媒,缔结良缘。

  毛主席无意中当了一回“红娘”,使得韶山及其周边形成一个新的婚嫁习俗,就是新郎接到新娘后,都会先到毛主席铜像前敬献花篮,请主席当“见证人”。

  6月26日,9对新人将共撑红色太阳伞,挽手走进毛泽东广场,在主席铜像前庄严宣读爱情誓言并签字为证。

  韶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色集体婚礼举办在韶山尚属首次,该活动将让参加婚礼的新人感受到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婚礼,同时也激励更多的青年朋友们明理励志、奋发向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