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追寻”:茶陵诞生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蒙志军 张斌 周怀立 陈建元]

【红色档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县城。推翻了旧政权,可新政权如何建立,部队没有经验。团长陈皓等不做群众工作,完全按旧政府的制度行事。毛泽东当即给予严厉批评,主张打碎旧的县政权机构,充分发动群众,建立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农兵政权。11月28日,正式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选举谭震林为主席。

随后,成立了由陈韶任书记的中共茶陵县委,恢复了工会、农会,建立了赤卫队,抽调工作人员和士兵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帮助基层建立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打倒土豪劣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全县出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景象。12月下旬,国民党军进攻茶陵县城。工农革命军奋起反击,终因敌强我弱,主动撤出县城。

毛泽东总结茶陵战斗经验,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湘赣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是毛泽东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的先河,积累了红色政权建设的重要经验。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撰:夏远生)

【红色寻访】

洣水河畔的厚重与轻盈

本报记者 蒙志军 张斌 周怀立 通讯员 陈建元

进入茶陵,就能感触到千年的厚重。

修建于南宋初年的古城墙,经历代修葺、完善,是江南保存的惟一一座宋代石头城。城墙外,洣水河静静地流淌。

青色的古石砖,记录的不只是战火的呐喊,更有一段“红色政权摇篮”的辉煌: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就诞生在这里。

5月11日至12日,我们来到茶陵,追寻历史,感受辉煌。

洣水之滨的“小屋”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井冈山》特别节目中介绍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都是从洣水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

“小屋”,其实是一处青砖黑瓦、徽派风格的院落,位于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洣水从村口缓缓流过。从洣水往西,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便是井冈山茨坪。

84年前,这里正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所在。

这个院落,原系南宋的州(署)衙门。如今,这里成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古风古色的宋词余韵中,满是84年前那段激情岁月的厚重与感怀。

1927年10月21日,工农革命军首克茶陵城,将红旗插上古城墙,唤醒了长期受压迫的民众,鼓舞了茶陵游击队的斗志,让敌人胆寒。

作为井冈山的重要门户和天然屏障,茶陵城在当时有着优良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又有较好的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这让毛泽东萌发了“经营茶陵”的打算。

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由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领,以李炳荣为前导,第二次攻占茶陵城,随即成立新县政府。

但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陈皓不做群众工作,仍按照旧政府的样子升堂办案、纳税完粮。毛泽东当即给予严厉批评,指示成立工农兵政府,发动群众斗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经过民主酝酿,从工会、农会和士兵委员会中分别推选出谭震林、李炳荣、陈士榘3名代表,组成新政府常委,谭震林任主席。1927年11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召开成立大会,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由此诞生。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突破了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建立革命政权的模式,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政权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开创了中国苏维埃运动在农村建立政权的先河,是毛泽东“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的先河,为红色政权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随后,在根据地各县建立的红色政权,都沿用了“工农兵政府”这一名称。

“湖口挽澜”的惊险

旧址纪念馆展室的墙上,我们发现了一张并不起眼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稻田旁,是一座普通的民居。

照片下,文字这样记述:1927年12月26日,在茶陵县中瑶村,毛泽东夜宿时任县委书记陈韶的家中,度过了他34岁的生日。

一张平凡的老照片,成为一段不平凡历史的见证。

1927年12月下旬,国民党军进攻茶陵县城。工农革命军奋起反击,终因敌强我弱,主动撤出县城。此时,因受到批评而心怀不满的陈皓等,企图将部队拉往湘南投靠军阀方鼎英。

消息传来,毛泽东当即决定追赶,并带领袁文才农民自卫军两个连,于12月26日傍晚赶到茶陵县中瑶村。次日上午,在湖口圩终于追上了陈皓的部队。

当晚,毛泽东连夜在湖口召开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果断处理了这一阴谋叛变投敌事件。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毛泽东挽救了艰难初创中的工农红军,史称“湖口挽澜”。

“如果没有‘湖口挽澜’,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也将被改写。”茶陵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龙东华这样评价这段历史。

当年的惊险,如今已浓缩进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一段段陈列的史料,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多年从事党史研究的茶陵县政协秘书长彭东明说,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与科学态度。

彭东明认为,这些成功经验与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做好今天的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犀城铁牛的“劲直”

“茶陵牛!”初到茶陵县,当地人便自豪地向我们说。

其实,“茶陵牛”真的是一头“牛”:茶陵南宋古城墙下,雄踞着南浦铁犀,见证着茶陵的风雨沧桑,铁犀重约3.5吨,俗称“铁牛”。因此,茶陵又有“犀城”之称谓。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茶陵原来真的很“牛”:6000年前的稻粒证明这里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劲直决烈”的茶陵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前赴后继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全县有5万多人为革命献身,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达5270名,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市)中居第3位。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5名,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12,位居湖南省第3,株洲市第1,有“将军之乡”之誉。

毛泽东曾称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杀敌的茶陵籍战士时说:“茶陵的同志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仁人志士播洒的鲜血,如永不褪色的红旗一般鲜艳,让茶陵铁牛精神一直延续,并不断升华。

今天,这个传统的农业县城,正以有色和建材为两大方向,坚定地走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能干事、重情义、有脾气”的茶陵人,正以“茶陵牛”质朴、倔强的精神,不断创造着老区的幸福生活。

2010年,全县完成GDP81.63亿元,增长13.6%;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20.3%。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是近几年最快最好的。“十二五”,茶陵县立足资源禀赋,确立了实施产业支撑、枢纽带动、城镇辐射、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规模化。

“茶陵牛”行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步履轻盈而又扎实。采访中,茶陵县委书记毛朝晖用“蓄势”一词来形容今天的茶陵,他信心满怀地说:“过去的茶陵了不得,未来的茶陵一定不得了。”

【红色手记】可贵的首创精神

本报记者 蒙志军

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一切伟大革命家所面对的首要基本问题。

引兵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是工农革命军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也是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新发展。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政权,既无现成的理论模式作指导,又无前人的实践经验可借鉴,一切要靠自己去探索、去试验。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亮出了“工农兵政府,苏维埃精神”的旗帜,设立了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建立区乡政权,还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这一切都是创新的举措,丰富了工农兵政府的内涵,为以后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毛泽东正是在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基础上,看到了当时的人民军队对红色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在以后大量的斗争活动中,逐步产生与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总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红色政权的理论。

毛泽东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科学理论的首倡者,也是突破城市中心论束缚在农村建设根据地政权的首创者,他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在当时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这种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正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

【红色见证】我的曾祖父李炳荣

李则林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农民代表、常委李炳荣是我的曾祖父。他在1928年9月6日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5岁。

1903年,曾祖父出生在茶陵县下东乡小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后考入长郡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6月,共产党员杨孔万受中共湘区委的委派,来茶陵组织农民运动,吸收我曾祖父为茶陵第一个共产党员。同年7月,北伐军进驻茶陵,曾祖父与另2名共产党员一起,成立了中共在茶陵县的第一个党支部。这年秋天,曾祖父与李芬、杨绍震等一起,经过秘密的酝酿,建立了茶陵第一个农民革命组织——小车村农民协会,随即开展了减租减息、清公产、斗争土豪劣绅等工作,推动了全县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7年“马日事变”后,我曾祖父不幸被捕,后被工农革命军营救出狱。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占茶陵,随后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我曾祖父以农民代表的身份被选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常委。

就在再次掀起农民运动高潮之时,国民党的军队向茶陵疯狂反扑。敌众我寡,部队只得暂时转移。我曾祖父带领一支农民武装,转到东西岭山区开展地下斗争。

1928年9月,曾祖父乔装下山,准备到大湖山区找中共茶陵特别区委联系工作,途中不幸再次被捕。3天后,我曾祖父被反动派杀害在茶陵城外东门洲上。

2008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出资,将我曾祖父的坟冢迁至茶陵烈士陵园,并将部分遗物陈列在工农兵政府旧址纪念馆。

睹物思人,我在感叹曾祖父英年早逝的同时,也为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想对曾祖父说:您的血没有白流,人民会永远记住您,您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本报记者 张斌 整理)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