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8日,潘鹤给钱海源的信。作者供图
孙轶群
“入湘随溯——钱海源湖南40年艺术回顾展”于7月22日在湖南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湖南美术馆主办,旨在追溯钱海源先生艺术的脉络、生命的随笔、入湘的情缘。
钱海源先生在艺术上耕耘不辍,雕塑创作成果丰富,在水彩、素描、书法等领域广有涉猎。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他还在文艺理论上成果丰硕,编著了《中外城市雕塑图选》《古今雕塑艺术》等著作,是普及雕塑艺术的佳作。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钱先生与诸多艺术家、理论家们有着海量的书信交流,本次展览也单独划分了一个区域专门展示他的书信。从中,我们可以得见老一辈艺术家之间真挚的情感,尤其是钱先生与他的恩师潘鹤教授之间那份不可磨灭的师生情谊。
潘鹤,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杰出贡献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广州解放》纪念碑等。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也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屡获国家级最高奖项。
钱先生于1961年升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雕塑时结识了潘鹤教授。二人是师生,也成了朋友、互相欣赏的兄弟。相识的几十年间,二人书信往来共七十余封。在没有智能设备,只能依靠书信沟通的年代里,钱先生与潘鹤的书信就如同现在的微信聊天记录,万事皆谈,饱含情感、弥足珍贵。1991年1月18日,潘鹤教授给钱先生的信中说:“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荣。”
潘鹤教授在给钱先生的回信中总以“海源仁弟”“海源同志”开头或亲切呼其“海源”,信中多谈论自己近来对文化和艺术界现状的见闻、思考,或是工作、生活中的琐事,事无巨细。他再忙也总是先回复钱先生信件,信件或长或短,字迹往往潦草,仿佛只是普通家书。他或许总是默认钱先生会如同家人般了解他的心意。钱先生则在每一封信的信封处备注上此信的内容、日期,备注时总是题写上潘鹤教授的职位、头衔,再加上“恩师”等字样,如同对待家中长辈般恭恭敬敬,所谓“忘年交”或许也正如此吧。
潘鹤教授在1977年10月8日给钱先生的信中特意提到他将乘15次特快车11号车厢17号下铺,预计10日下午到长沙,并且为钱先生从北京带了10块香皂。这不仅可以体现出在资源短缺时代背景下一辈人的生活、沟通状态,还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出潘鹤教授对于后辈爱护、关心的心思。当时的交通、沟通不如现在便捷,二人为了短暂的相见需要在来信中具体注明乘车的车型乃至车厢的铺位。
潘鹤教授曾自1988年到1990年之间在航空信笺纸上断断续续写下有关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怀寄与钱海源,钱先生总集成“潘鹤艺术感怀”,它也成了了解和认识潘鹤教授艺术人生的重要史料。其中写道:“随着国家国力的强盛……但愿能踏踏实实站成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中国当代特色的艺术盛(圣)地……能以自己当代中国人的身份平等地并列于世界艺坛。”这正是潘鹤教授自己艺术生命的最高目标,他将心里话都诉说给了钱海源先生。钱先生将恩师的来信视若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间,无论生活与工作如何变迁,钱先生都将潘鹤教授的七十余封来信保存得非常好。他们的关系或许超越了古时的“家徒”“儿徒”的师徒情谊,跃升为交心的知己,恰如伯牙子期。他们的情谊一直维系到了潘鹤教授去世。
1994年4月,钱先生身患重病住院。6月9日潘鹤教授来信,信里讲述了他1958年时曾身患同样病症,但碍于当时医生医疗知识、医学界医疗手段有限,白遭受了很多苦。信中详细解释了他本人对此病的理解,医疗和痊愈的所有过程,最末不忘嘱托钱先生同医生进行详尽的沟通。他在具体的用药名称、发病时间下都用横线加以备注,仿佛生怕重要信息不够醒目。钱先生在此信的抬头写上了备注:“潘老师每周都打电话给我家人,令我们感动。”全信读毕,令人动容。他们的情谊经过了时间的磨砺、困难的考验,在彼此的心间留下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