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64)丨战功赫赫彭玉麟,为何在这副名联中悲叹

2024-06-15 09:16: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姚帅] [编辑:刘茜]
字体:【

1883年冬,中法战争烽烟骤起,年近古稀的晚清重臣彭玉麟临危受命,赴广东统筹军务。其间,他力排众议,慧眼识才,重用老将冯子材,在广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

然而,与显赫战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彭玉麟在“战时指挥所”镇海楼上洒墨悲叹,留下的一副广东名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大英雄缘何泪洒?名联的今古之间,又蕴含何种意境?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远赴广州,登镇海楼寻联,并拜访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红砖绿瓦的古朴校园里,彭玉平教授娓娓解读,尘埃拂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意韵深远的晚清历史切片,以及一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湘军将领。

豪情书壮志,一腔热血洒苍穹

“楹联写于中法战争期间,上联语出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彭玉平教授说。

“万千劫,危楼尚存。”此句咏叹的是镇海楼的沧桑历史。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建筑,历经明清两代,如同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了多次火灾与战乱的洗礼,却始终屹立不倒。

图为广州镇海楼。

当时的镇海楼既是城市制高点,又是海陆两军的指挥部。上联不仅道出了镇海楼所经历的风雨变迁,暗含着时势的紧张不安。

中法战争的硝烟,原是越法冲突的延续。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炮火猛烈轰击着清朝藩属国越南,局势愈发严峻。1883年,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的清军并占领了北圻(越南北部),中法战争就此爆发。

在国家危难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彭玉麟挺身而出,赴前线督师抗法。“巍峨耸立的镇海楼,仿佛成为了他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象征。”彭玉平教授逐字分析道:“‘摘斗摩星’本用于形容楼宇之高,而在这里,与‘目空古今’相呼应,彰显着彭玉麟这位一代名将决心抗敌的豪情壮志。”

在中法战争中,彭玉麟的抗争精神正如联中所述。他抵达广州后,与地方督抚紧密合作,精心筹划,首先稳固了广东的海防,使得扬言进攻广州的法国舰船望而却步。此外,彭玉麟还接济了在越南前线作战的刘永福“黑旗军”,使之成为法军的劲敌。

当首次和平谈判破裂,战火重燃之时,彭玉麟知人善任,全力推荐老将冯子材出山带兵,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力支持。这支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战斗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终,在冯子材的英勇指挥下,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等地,重创法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取得全胜的战役,一举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面。

怀古叹今昔,壮志难酬泪满襟

“此联切实、切景,用典自如,情景交融。上联咏楼,蕴藏着彭玉麟坚定不移的斗争意志。下联写人,更加深入地描绘了彭玉麟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激烈冲突。”彭玉平教授侃侃道来。

1885年,镇南关大捷之后,中法双方再度坐回谈判桌前。然而,这场令人振奋的胜利,换来的竟然是清政府的委曲求全。彭玉麟随即上书朝廷,力主抗战到底,但终究无力回天。战争以清军的黯然撤退,法军对越南的全面侵占而告终。

彭教授表示:“和议是不可救药的清王朝的妥协之举,朝中的保守派过于追求暂时的安宁,忽略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民族尊严。”

作为主战派的中流砥柱,彭玉麟始终坚守在战场上,为胜利而苦心擘画,最终却换来了屈辱的和议,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沉重打击。他心中的矛盾与悲愤,皆融于下联的笔墨之中。

联中“故侯”指明代开国将领朱亮祖,五百年前他曾筑此镇海楼,如今楼在而人已逝,沧海桑田,岁月无情。“使我倚栏看剑”则是彭玉麟对当下时局的深切感慨。剑,本是英雄手中舞动的利器,此刻的彭玉麟却只能倚栏凝望,剑光闪烁间,流露出的是无尽的不甘和茫然。

图为镇海楼景区古城墙。

彭玉麟的忧愤在战后的局势中得到了印证。越南的沦陷使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法国以中南半岛为跳板,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这些地方一度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清廷决策的分裂与软弱,导致了战争的最终失败。”彭玉平教授叹息道,“这与彭玉麟坚定的爱国情怀形成了鲜明对比。‘泪洒英雄’是全联的点睛之笔,英雄泪里凝结着彭玉麟的一腔热血与民族大爱。”

守正守真,有血有肉的湘籍英雄

中法战争,是彭玉麟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在这期间,他坚守大义,身上诸多优良秉性也得以体现。

“彭玉麟与我,名字只一字之差,且‘麟’与‘平’皆为平声,都在下平声部,缘分确实不浅。”彭玉平教授含笑打趣,“我对他的敬仰,远在这巧合之上,他身上的许多品质,在晚清的乱世中尤为宝贵。”

彭玉平接受记者采访,现场解联。

“平生最薄封侯愿”,彭玉麟一生淡泊名利。他六次辞官,不恋权位,只愿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功成之后则悄然归隐。1883年,当彭玉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时,他依旧推辞。当中法战争爆发,虽年迈多病,他却义无反顾地披挂上阵,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尊严。

彭玉麟深知民间疾苦,故而清廉自守。来到繁华的广州城后,他依旧保持本色。当地百姓担忧军饷不足,纷纷募款,他却坚辞不受,官绅代表送来的价值万金的礼物,也被他原封不动地退还。

古时官场的贪腐现象乃一大痼疾,就连镇海楼的建造者朱亮祖,当年也是因此而被朱元璋鞭刑至死。而彭玉麟克己奉公,以铁腕治贪,他一生扳倒了两百余名贪官污吏。他曾三次弹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甚至亲手斩杀了李鸿章的堂侄李秋升。如此正直与坚守,无愧于辜鸿铭“天下第一奇男子”的赞誉。

此外,彭玉麟的艺术造诣也堪称大家。中法战争结束后,得知李鸿章已与法方签订合约,大局已定,彭玉麟在张之洞为他准备的书房里,挥毫泼墨,画下一幅无花的老梅图,并题诗道:“将军报国头甘断,壮士从军胆亦雄。一腔热血倾冰海,从此归家只务农。”

“彭玉麟将梅花视作一生知己。”站在中山大学校园里的苍翠榕树下,彭玉平教授感慨道,“梅兰竹菊,梅乃‘四君子’之首。他将自身比作老梅,足见梅不仅是彭玉麟一生所爱,更是他心中坚忍、高洁的自我画像。”

彭玉麟的墨梅图。

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老家湖南衡阳,享年七十五岁。他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并赠谥号“刚直”。湖北布政使陈宝箴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是公生平得力语,万古气节功名,都从此出;癖于诗,癖于画,癖于游,他日苍茫堕泪处,绝好湖山亭榭,更待谁来。”

“彭玉麟是个守正守真,有血有肉的湘籍英雄。”彭玉平教授总结道。记者与教授道别时,广州天空刚刚放晴,斜阳从树缝间洒下。彼时彼刻,恰如落笔的此时此刻,心带敬意,身感清爽与昂扬的暖意。

记者手记

如风如火,似水似梅

彭玉麟的英雄气概与多面性格,共同构成了他超越时代的独特魅力。

身处乱世,心如明镜。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创建长江水师之功,彭玉麟深得朝廷器重。然而,他对高官厚禄并无留恋,对朝中污浊深恶痛绝。他多次向恩师曾国藩疾书,力主严惩坑害百姓的曾国荃。担任长江水师巡阅使期间,他更是毫不留情地惩处贪官污吏。仅在同治十一年,彭玉麟就将116名不合格的将官罢免。世人称道“彭公一出,江湖肃然”。

功成名就,复归寒士。1855年,因战功显赫,彭玉麟获清廷赏赐白银四千两,他转而用于救济家乡。1861年,他辞去安徽巡抚之职,应得养廉银二万一千五百余两,他悉数上交国库充作军饷。中法战争落幕后,彭玉麟辞官归乡,将一万二千两俸银慷慨捐出,用以建造船山书院。他一生俭朴,屡次辞官,非以退为进的谋权之术,而是坚守着“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的初心。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位热血将领既能如火般光正,也有似水般柔情。他钟爱梅花,他一生创作梅花作品逾万幅,其墨梅图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二绝”,被誉为史上最擅长画梅的高官。

立足尘世之上,却又俯身尘土之中,彭玉麟内心丰富,充满大爱,他的一生是值得传颂的人生典范。

解联嘉宾:彭玉平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兼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词学会副会长等。著有《诗文评的体性》《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人间词话疏证》《唐宋词举要》《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词学卷》《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等。相关成果曾获教育部、广东省一等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姚帅 姚懿轩

摄影/傅聪

剪辑/戴钺

设计/袁向群

(一审:龙晓龙 二审:余画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