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 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实现新突破

2024-05-23 08:53:16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运源] [编辑:刘茜]
字体:【

电脑里是种不出水稻的

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牢记叮嘱,接力开拓,实现新突破

5月22日上午,袁隆平院士的同事和学生等,来到袁隆平铜像广场献花纪念。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长沙晚报5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人们纷纷前往长沙唐人万寿园、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旁的袁隆平铜像广场等地,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记者了解到,三年来,不仅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遗志取得科研新突破,普通市民也深受袁隆平的八字箴言激励,在干事创业中勇毅前行,共同诠释了“奋斗是最好的纪念”。

八字箴言激励后辈奋进

22日上午8时多,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的同事和学生等,来到袁隆平铜像广场,缅怀袁隆平。大家对着铜像鞠躬,敬献鲜花,表达思念。

现场,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应弘回忆说,袁先生阳光豁达,无论碰到什么挫折都向阳而生。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除了良好的家教家风外,离不开后天的勤奋好学。自己多次去袁先生家,看到他八十多岁还经常翻阅英文字典学习。无论袁先生有多大威望,他对普通人始终平等对待,难能可贵。

当天一大早,便有市民陆续来到袁隆平铜像广场献花纪念。从事设备外贸进口的马罗特意从星沙赶过来,这是他第三个年头参加追思活动,每年除了献上鲜花之外,他还会去袁隆平工作过的试验田里走一走。

马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湖南农业大学读书时,有幸上过袁老的课,还和四五位学弟学妹一起去拜访过袁老。“那时袁老只有60多岁,我们去他家时他正在吃晚饭,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吃点,我们不吃,他就给我们每人塞了一个橘子,平易近人。”时隔多年,马先生对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虽然他没有从事科研工作而是选择创业,但袁老的拼搏精神和“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一直激励着他。“机遇是靠前面六个字作基础的,有了这个基础,遇到了机遇才能抓得住。”如今,马罗创立的机电设备公司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高产高效益协同,让农民种田能赚钱

初夏的长沙,气候宜人。袁隆平铜像广场旁的科研试验田里,上百亩水稻正进入分蘖拔节期,绿油油的一片。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带领团队成员下田查看水稻生长状况和病虫害防治情况。

“在水稻生长季节,袁老师生前只要不出差,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看一看,看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在田间效果怎么样。所以他经常告诫我们,电脑里是种不出水稻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我们院里宝贵的科研基地,也是传承袁隆平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柏连阳说。

柏连阳介绍,三年来团队继承袁老师遗志,把他开创的未竟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去年超级稻单季亩产达到1251.5公斤,把袁老师定下的1200公斤目标实现了。袁老师一直关心低镉水稻,去年相关部门审定了低镉水稻品种“西子3号”,今年将大面积推广。在杂交水稻育种和耐盐碱水稻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其中耐盐碱水稻去年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在新疆等地推广100多万亩。

“奋斗是最好的纪念,唯有不断奋斗,才能把袁老师的创新精神践行好、弘扬好、传承好。”柏连阳告诉记者,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首批20个标杆重点实验室,将始终聚焦水稻重大新品种培育,聚合优异性状,让新品种在全国全世界大面积推广。团队也将致力于高产、高效益协同,良种、良机、良法配套,让农民种田不仅更轻松,也能够丰收赚钱。

来源:长沙晚报

(一审:田镇圆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