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新生”记②】破局创新出奇招 十三村解锁工业旅游“硬核”新玩法

2024-04-07 18:05: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梅 胡杏子] [编辑:洪晓懿]
字体:【

华声在线4月7日讯(记者 黄梅 胡杏子)一条近2000米长的古酱窖,正酝酿发酵着8000多坛酱菜。其中,由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创作的“天下第一坛”,是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陶瓷酱菜坛,里面腌制了1300斤精品榨菜……这便是中华老字号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的地下古酱窖。近年来,十三村以非遗工坊为载体,将酱菜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厂区人文等工业景观变为旅游资源,不断拓展老字号新场景、新业态,解锁工业旅游“硬核”新玩法。

(十三村地下古酱窖)

百年技艺让老品牌“火”起来

百年前,十三村是一个酱菜小作坊;十七年前,它濒临倒闭;如今的它,华丽转身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工厂。

近日,记者来到临湘市羊楼司镇的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园内青砖灰瓦,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酱香。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武向记者讲述了老字号十三村的发展故事。

“十三村酱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临湘当地商人陈四海创办十三村酱菜作坊。2007年,老工坊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我当时很看好这个老牌子,于是接过重组,成立了公司。”李国武介绍道。

为了让老品牌“活”过来,李国武请回原工坊老技术人员,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研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产品包装上体现三国文化元素,以文化为支撑加大推广力度;在长沙、武汉、张家界等地开设十三村旅游产品专店……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十三村不仅“活”了,还“火”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舌尖上的非遗”买单。

“十三村酱菜的灵魂,就在于非遗制作技艺。”李国武介绍,十三村的核心技术来自地下古老酱窖,将古法发酵7个月的酱料,加入生姜、桂皮等18种鲜香料,再拌入新鲜黄牛肉慢火熬制2小时,才能制作出牛肉香菇酱。这种古老的十三村酱菜非遗制作技艺一直保留至今。

(十三村酱菜)

从第一代传承人陈四海到第四代传承人黄小霞,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为扭转年轻人对酱菜的刻板印象,黄小霞等人在保留酱菜传统风味的同时,加入更多物料元素,使“万物皆可酱”成为现实,研制生产出诸如龙虾酱、鲍鱼酱等一批受年轻人喜爱的酱菜。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村还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1名岳阳市级传承人、2名临湘市级传承人、15名一般性传承人与20余名高级制酱师,为老字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工业旅游让老字号成为“新名片”

你印象中的工厂是什么样的?尘烟弥漫、人声喧闹?十三村将老字号工厂打造成游客蜂拥而至的“乐园”。这里没有烟囱高耸,没有机器轰鸣,满园入目皆是绿,非遗文化与生态文化、农耕文化、道德文化有机融合。

4月初,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湘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传承地——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开展研学活动。

学生们穿越地下古酱窖,仔细观看码放整齐的8000多坛酱窖坛子;打卡农耕文化展示厅,了解耕作技术演变历史,学习农耕文化;前往酱菜生产车间,在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体验十三村香菇酱制作过程。

“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酱菜,制作工艺流程如此复杂;原来工厂可以这么好玩,这样的研学体验也太棒了!”现场学生纷纷表示。

(学生在十三村研学)

李国武介绍,十三村以非遗工坊为载体,拓展“生态农业游+非遗游+研学游”新模式,

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旅游体验项目,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2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2万人吃上“旅游饭”,为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业内相关专家表示,与传统消费旅游不同,工业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揭秘”,在于讲述品牌在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可谓有文化、有历史、有科普。老字号加入发展工业旅游新赛道,建设文化博览园,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这其中既有百年传承的技艺,也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是老字号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工业游盘活了老字号的文化历史资源,成为老字号发展的‘新名片’。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老工艺,挖掘老物件,‘翻红’老品牌,创新老口味,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打造工业旅游创新模式,实现‘老字号’与‘工业游’1+1>2的效果。”李国武说道。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老字号“新生”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