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未远去 我们从未忘记

2024-04-04 08:31: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浩 杨昱] [编辑:伍镆]
字体:【

他们从未远去

我们从未忘记

清明祭忆

4月3日,湖南唐人万寿园袁隆平院士墓前,不少市民通过唐人天堂邮局寄上哀思明信片,向袁隆平院士致敬。通讯员 供图

袁隆平、郑培民、黄诗燕、方璇……他们倒在了不负韶华、不负家国的前行路上;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什么是湖湘脊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感动人物。

又是一年清明时,时间流逝,情感永恒。

黄诗燕倒下的那片黄桃林,产业强了,百姓富了;郑培民挂念的高山苗寨,青年们陆续回到村里,接过建设家乡的“接力棒”……斯人已逝,他们的感动故事在湖湘大地上久久回响。

【祭忆·袁隆平】

大学生雨中深情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4月3日上午,袁隆平院士墓前,响起了悠扬的歌声,雨中齐声演唱的是80名来自湖南信息学院的大学生。

细雨纷飞,思念之情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中蔓延开来。

“清明节马上到了,我们学校4个班自发组织过来祭拜袁老,齐唱他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以这种方式缅怀致敬。”湖南信息学院的邓同学告诉记者,袁隆平院士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同学们心目中最尊敬的人。

现场,不少市民手持鲜花、稻穗、信件,冒雨前来,通过天堂邮局寄出哀思明信片。

祭拜的人流中,身着汉服的陈女士将一枝枝菊花插在墓前。陈女士告诉记者,自从袁隆平院士去世后,每年袁老祭日、除夕、清明节,她和哥哥都会来这里祭拜。 “袁爷爷是我的偶像,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块丰碑。”陈女士说。

一周来,陵园方收到10个单位团体集体入园祭拜的申请,包括隆平高科、湖南信息学院、长沙市益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爷爷的水稻田”组织、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农大等。

【祭忆·郑培民】

“培民学校”的学生,回校担任老师

4月3日,在兼职讲解员吴孟芝的带领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吉信镇火炉坪村党员干部来到郑培民铜像前默哀。近几年来,很多像吴孟芝一样从“培民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接过建设新农村的“接力棒”。

村口长达14公里的致富路直通禾库镇,打开了火炉坪村通往外界的大门。23年前,这个平均海拔700多米的高山苗寨,还是一个闭塞的村子。

搬石头、放炸药,村民们轮番上阵、齐心修路的场景,村支书吴庆英历历在目。当年郑培民沿着山路,先后四次深入山区调研,两次写下长长的意见书,终于促成了省交通厅向山区倾斜的修路政策。

“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一首山歌,至今还在传唱。如今,道路平坦,一辆辆满载的货车,稳稳地行驶在火禾公路上。这条架起苗寨山村与外界相通、与致富相牵的公路,也被火炉坪的村民称为培民路。

一座村小,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培民学校”,4个大字在阳光下闪耀。1997年至2000年,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一直负责联系帮扶火炉坪村。2004年,为缅怀和纪念郑培民,火炉坪中心完小更名为“培民学校”。

“培民学校90%的老师,都是当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吴孟芝是“培民学校”的毕业生。2014年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从教,接下了教书育人的“接力棒”。

【祭忆·黄诗燕】

不起眼的树苗,结满沉甸甸的“致富果”

4月2日9时,株洲市炎陵县大源村,村民们怀着沉重的哀思,在村里“燕归路”石碑前默哀、鞠躬、献上米酒和山上采摘的野花。

大源村是黄诗燕生前的脱贫帮扶联系村。眼前的这条路,正是在他大力支持下建成,村里将这条路命名为“燕归路”,为了表达对黄诗燕的敬意与纪念,村民们自发在路上立了石碑。每年清明或黄诗燕祭日,都会来这里表达哀思。

陈世丹是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的黄桃种植大户。2008年,为方便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在外务工的陈世丹夫妻俩回到了村子。起初,乡政府免费给家家户户发放黄桃苗,但是并没有村民在意,“靠几根果树苗,就能发家致富?”

试种了几年,陈世丹的黄桃园规模渐渐扩大,可是果农的产前和产中服务跟不上。2011年,果树进入盛产期。黄诗燕来到村里了解黄桃生产情况,委派技术专家到地里现场教学。

果农种出了好果子,还要能卖出好价钱?黄诗燕在每年的桃花节和黄桃销售大会上“站台”,去一个个城市推广。全县一时兴起“全民卖桃”热,“我们的心定了,安心地种桃、卖桃。”

“不管是自己种植,还是在合作社打工,都要比在外面强。”陈世丹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家里跑,几乎没有留守儿童、老人了,“是黄书记给村里送上了沉甸甸的‘黄金果’‘致富果’。”

【祭忆·方璇】

村兴人旺,青春之歌在青山回荡

同样的感恩和怀念,也在郴州桂东县青山乡村民们的心头萦绕。

“方乡长,我们来看你了。”4月3日上午,桂东县青山乡党委书记郭会勇一行5人来到方璇墓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桂东县普乐镇“大学生村官”、桂东县青山乡副乡长方璇在一次扶贫途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26岁。桂东的乡亲们称,方璇是流星,是花朵,更是一首歌——在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的青春之歌、扶贫之歌。

2014年3月15日,是普乐镇文溪村村民扶金桃永远忘不了的一天。那天方璇在村里走访,路过扶金桃家。方璇知道扶金桃已有身孕,丈夫在外地打工,特意上门慰问。

敲门良久没回应,方璇赶紧推门。扶金桃晕倒在地,脸色苍白。方璇倒了一杯水往扶金桃嘴里喂了几口,醒来的扶金桃显得慌张,担心肚子里四个多月的孩子。方璇搀扶着大姐来到村卫生室检查,医生开了药,给扶金桃输液。方璇始终陪伴着。“要是没有方乡长,后果不堪设想。”扶金桃告诉记者。

宋家村的李爱华,是方璇曾经的贫困联系户。经过方璇的帮扶,如今的李爱华已是青山乡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仅油菜就种了50多亩。

孩子们就近入学,扶贫产业越做越大。桂东县青山乡干部黄琰清说,当年方璇牵挂的宋家村74户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过上了梦想的幸福生活,“现在的青山乡,村兴了,人旺了。”

■全媒体记者 张浩 杨昱

通讯员 许大晴 周双桂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网络中国节·清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