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8万只!洞庭湖区越冬水鸟“新家底”

2024-04-04 07:56:1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雅惠] [编辑:伍镆]
字体:【

岳阳市采桑湖,候鸟翔集,场景极为壮观。(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京明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2022年的特大干旱,让洞庭湖区越冬候鸟明显减少。“干旱对候鸟的影响,通常在当年冬天表现不明显,对次年影响可能更大。”2023年冬天,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担忧。

去冬今春,究竟有多少候鸟来洞庭湖越冬?连续多轮雨雪冰冻灾害对候鸟造成伤害了吗?

4月3日,我省启动第43个“爱鸟周”系列主题活动,省林业局发布洞庭湖区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

多来了3500只

历年1月,都是湖南水鸟最多的季节,洞庭湖区尤其集中。

今年1月,省林业局组织开展洞庭湖区域冬季水鸟同步调查。

调查范围涵盖洞庭湖及环湖区,共设置监测点195个,包括92个设置在洞庭湖4个保护区内的调查点和103个设置在湖区周边的调查点。

38.18万只水鸟被记录下来。

这些水鸟隶属7目12科80种,与上一年调查记录的72种、37.83万只相比,今年洞庭湖区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双提升。

调查发现,洞庭湖水鸟有53种、26.97万只,环湖区水鸟69种、11.21万只。“2023年1月,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洞庭湖适宜生境减少,越冬水鸟会选择向洞庭湖外扩散;今年1月,洞庭湖适宜栖息面积增加,水鸟又自动向洞庭湖聚集。”省林科院参与调查的专业人员认为,环湖区已经成为来湘越冬候鸟缓冲不利影响的重要调节带。

近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了洞庭湖四口水系区域候鸟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9个相关栖息地保护项目,恢复和重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1.8万亩,恢复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1.5万亩。“生态环境整体性改善意味着为候鸟预留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豆雁重返湖区“第一大鸟族”

什么水鸟最为偏爱大美洞庭?

调查发现,洞庭湖区水鸟种群以雁形目鸭科鸟类最多,总计29.02万只,占全部记录水鸟总数的76.01%,其次是鸻形目鸟类,共计5.05万只(13.23%)。

“这个比例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省林科院、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研究人员介绍,2012年,91521只小白额雁成了湖区数量最多的鸟类;从2015年开始,豆雁连续5年蝉联“冠军”,个体数量从127207只逐年上升至233290只,几乎翻倍;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鸟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40.4万只,其中豆雁数量接近30万只;2023年,罗纹鸭以总量20.7万只、占比36.03%的明显优势,成为数量最多的越冬候鸟。

而今年,7.77万只豆雁,以微弱优势超过7.71万只罗纹鸭,再次成为洞庭湖区“第一大鸟族”。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调查人员发现来洞庭湖越冬的珍稀水鸟比去年种类更多了。本次调查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9种、3.3万只。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主要为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黑鹳和东方白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2种,主要为小天鹅、小白额雁、白额雁、白琵鹭和鸿雁等,其中小天鹅数量增长尤其明显。

“这说明洞庭湖区栖息生境在持续改善。”上述研究人员说。

越冬水鸟得到充足补食

去年12月以来,两个多月内连续三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令湖区大部分浅滩和低水区域结冰,低层水草和鱼虾螺蚌都冻在冰层下。这对洞庭湖区越冬水鸟造成严峻生存挑战。

“我们发现白鹤和青头潜鸭出现再度迁徙的情况。”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站长余志兵告诉记者,发生第一轮冰冻时,他带着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天步行3公里巡湖查看候鸟状态,发现部分依赖浅水滩涂觅食的水鸟出现生存困难。

情况紧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省内生态环保组织,加急采购玉米、稻谷等原粮2000余公斤以及1300袋水草,用于补充鸟粮。春节前后,采桑湖、大小西湖、谭家围子等越冬候鸟集中栖息区域都实施了多次人工投食。

“省内所有遭遇冰冻灾害的候鸟越冬地,都采取了持续观测野生鸟类取食情况、及时补充鸟粮的做法。”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表示,三轮雨雪冰冻天气来袭期间,我省在候鸟越冬地投放玉米、谷子、冬小麦等候鸟食源55次、共29.55吨,救护伤病、饥饿候鸟75只,确保候鸟越冬食物充足。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